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读览天下:(董秀成)欧洲能源危机对中国影响深远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读览天下 2022年11月29日)

随着冬季的到来,欧洲能源危机引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愈加凸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说,全球能源储量并无问题,关键在于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能源的供应格局发生改变。“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很高。如今能源供应出现重大短缺,能源价格飙升。叠加气候灾害等因素,又引发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社会矛盾随之出现。不仅如此,欧洲工业也受到冲击,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失衡。”

  针对这种困境,欧洲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今年不同以往的“寒冬”。董秀成介绍,“第一是寻找其他的能源供应来源,转移进口市场;第二是加大储备,以供冬季等困难时期释放;还有一些国家对能源使用作出限制,减少消耗。”此外,部分国家制定计划,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此减少能源依赖。

  董秀成认为,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能源短缺造成的巨大影响。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提醒,冬季结束时,德国天然气储气量将会耗尽;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也表达了对明年欧洲各国是否能顺利越冬的忧虑……由此可见,欧洲破解能源危机困局仍尚需时日。

  保供稳价 抵消能源价格上涨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同样无法避免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深远影响。

  “中国能源格局因欧洲能源危机产生巨大变化。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国内同样存在压力。”董秀成说, “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大量依靠进口,能源价格上涨,外汇支出增长,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自然增加,国内通货膨胀也有所加大。”

  他分析道,从微观角度看,对于国内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企业来说,进得越多,亏损越大。国内的前期价格受控,企业实际上形成了高价买、低价卖的状况,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利润,但是有些企业则只能通过停止进口以减少损失。如此一来,这将会影响国内的供需,特别是供暖季来临,天然气的消费增长较大,对保供稳价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持续加强煤炭、粮食等重要商品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物价的基本稳定。在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9月份全国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进行分析后,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这一涨一跌两大因素,核心CPI处于明显偏低的水平,目前整体通胀水平比较温和。董秀成对国内状况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目前中国所受影响是可控的。

  雪中送炭 欧洲将更理性对待“脱钩”

  面临高额的取暖费用,欧洲居民纷纷开启各种自救保暖模式,购买煤炭、囤积木柴……中国制造的各种小型取暖设备成为欧洲家庭的“香饽饽”。面对海外不断飘来的订单,深圳宝安区某家电企业,1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天至少生产1.5万台电暖气。“很多客户都在催单,要求紧急出货”。企业制造部经理李权介绍,目前,深圳厂区共70 0余名工人在生产电暖气产品,其中 300多名是7月初临时招聘到岗的,每天加班时间比往年同期多出1小时。

  来自央视新闻报道称,电热毯经营户朱女士从业26 年间几乎没有欧洲客户,今年5月开始,陆续接到不少欧洲订单。为了满足欧洲客户的需求,他们还将产品中的英文标识翻译成了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6-8月,电暖器、电热毯出口量大幅增加,8月份电暖气出口量达到732万台,电热毯出口量达到489万条。

  在董秀成看来,此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相关行业对欧贸易的热度,更深层次的则是使欧洲在面对美国对华脱钩的鼓吹时,更加理性对待—“与俄罗斯渐行渐远,若再与中国脱钩,如何保障经济?”

  他进一步解释道,与制造业相对较少的美国不同,欧洲、特别是德国等制造业大国,经济核心实际是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问题,一旦对华经济脱钩,供应链、产业链断裂,国家产业将遭受严重打击。董秀成预判,欧洲对华脱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事实也印证了董秀成的判断。2022年10月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明确表示支持全球化,称“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德国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贸易。同一天,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也表示,与中国“脱钩” 不是欧盟企业的选项。

  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正式访华。德国各界人士对此高度关注,并表示期待朔尔茨作为总理的首次中国之行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的务实合作。中欧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令彼此受益。2021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了2700亿美元。今年1-8月,中欧贸易总额为5752.2亿美元,同比增长 8.8%;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20%以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坚持开放合作,增强经贸联系,不仅有利于中欧双方,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这是中国对此态度的积极评价,也正是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道路。

  加强开放合作 推动互利共赢

  相对欧洲一些人打着“减少依赖”的幌子宣扬对华 “脱钩”论调,欧洲企业以行动展现了务实态度。

  以德国为例,2022年9月6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建成后,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德国大众汽车10月13日宣布,将投资24亿欧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中国市场充满活力,是集团在全球最重要的业务区域。与地平线的合作是集团在华推进战略转型、强化在华业务的核心基石。”

  根据中国商务部9月19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 1-8月,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30.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董秀成表示,经过多年经营,巴斯夫的化工产品、德国的汽车,早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欧洲企业不断加大对华投资,这虽与欧洲能源危机并无直接关系,但也使德国甚至欧洲更有信心,坚持对华经贸合作。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对外开放的决心毋庸置疑。董秀成认为,我们要加强与欧洲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往来。他表示,“中欧在经贸、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要向欧洲、向世界表达中国坚持全球化,坚持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决心,推动互利共赢。”

 

 

附:原文链接

http://beta.dooland.com/index.php?s=/magazine/article/id/1119131.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