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网:(桑百川)多方面非同步性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28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中国网 2022年12月27日)

12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2022在线上举行。论坛主题为“多变的2022和待变的2023世界经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从非同步性视角分析了中国出口面对的压力。

桑百川指出,去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保持超预期增长,但在10月份后,中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下降,2023年面临着巨大压力。他认为,中国在去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出口表现超预期,主要靠三大因素支撑——需求端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供给端国内供应链稳定性和产品“性价比”优势、供需连通网络方面的物流体系优势。

桑百川表示,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中国面临多方面的非同步性,将致出口压力增大。非同步性主要是指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非同步性。

一是疫情防控的非同步性。中国在防控疫情政策上和其他国家存在非同步性,这种非同步性对经济活动存在较大影响。虽然目前中国持续优化疫情管控,但在较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大面积感染给经济活动造成的压力,反过来也会对中国的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二是经济政策的非同步性。中国明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还将继续释放充足的流动性,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振消费,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宽松来缓解三重压力。但中国实行宽松政策的同时,欧美为应对高通胀开始实行相反的做法,美联储加息缩表,西方主要经济体纷纷跟进,这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着较大的非同步性。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都存在较大的变数。非同步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政策产生部分抵销效果,也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造成扰动效应。

三是价值观的对立。乌克兰危机加剧世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立,将导致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遭受冲击。特别在金融领域,国际结算体系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使成本驱动型通胀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加。明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中国出口将遭受冲击。

四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非协调性。逆全球化潮流出现后,个别国家抛弃多边主义,走向了贸易保护主义,乌克兰危机加剧了多边机制的脆弱性,多边主义“式微”。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必然会受到扰动,更多国家将把安全优先战略放在首位。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增速放缓,中国出口也很难保持较高增速。

在谈到我国外贸优势的持续性与非持续性时,桑百川认为,中国在过去外贸出现超预期增长,主要是需求侧市场多元化,供给侧我国制造业优势、产品性能比、供应链相对稳定、连接供求双方的物流系统等,使得外贸能够实现增长,但这些优势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或将出现结构性变化。RCEP生效使中国与成员国间的贸易进一步扩大。RCEP生效一年来,受疫情反复而各成员国疫情政策存在较大差异的影响,以及美元升值的冲击,RCEP的效应尚未充分释放,还有很大潜力。同时,美国力推“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旨在推动供应链上和中国脱钩,削弱中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因为印太经济框架的初始成员和RCEP成员高度重合,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会扰动RCEP成员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此外,桑百川表示,出口市场多元化虽是中国的优势,但多元市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变数,中国贸易也必须做好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产业体系完整,经济韧性较强,供给稳定性高,但世界主要经济体自身供给逐步恢复,在供给冲击得到缓解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会进一步下降,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次,供需连通方面,中国的物流体系有自身的效率优势,但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也会遭受冲击和考验。比如乌克兰危机本身就使得中欧班列的某些通道受影响,其他的一些贸易通道、物流通道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桑百川认为,助推中国外贸持续高增长的三大主要支撑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虽然不会消除中国的外贸韧性,但同时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值得关注。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


附: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22-12/27/content_85029053.htm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