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教育新观察》:(熊璋)“学·问”微访谈|熊璋:如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编辑: 《教育新观察》强国号

《教育新观察》:(熊璋)“学·问”微访谈|熊璋:如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

(来源:《教育新观察》强国号2023-8-17)


136D4A


学·问”微访谈第十期内容:

一、如何理解与把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

我们先要谈素养,我们每个公民要有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是谈的立场、信仰观点;文化素养谈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素养是谈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发现自从有了数据、有了机器、有了人工智能以后,人与数据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素养?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我们常常提的素质素养、技能,很好地弥补了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没有涵盖到的人与新兴科学技术的关系。数字素养与技能应该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敏感性,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数据信息出发,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信息意识也包括不要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在团队合作中要提供真实的准确的科学信息。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是人在面对真实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现代人面对多种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的工具、数字化的资源,怎么样把这样的平台、工具和资源用在自己平常的学习生活和创新中去。当我们从物理社会走到了物理社会和数字社会共同存在的融合的社会里头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责任?在线上任何的言行如何和线下的言行的价值观取得一致?不传递错误的信息,坚持传递正能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讲数据诚信,维护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属于信息社会责任,这就是我们平常谈的素质素养。

二、教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更加合格的接班人,满足设定的教育目标。大数据就是一种客观的数据基础,我们要让人工智能赋能我们整个的教育过程、教育组织教育实施,可以说大数据是基础,人工智能是手段,我们还有很多的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的工具,数字化的资源,它让我们整个的教学组织行为面貌焕然一新,这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自从我们有了大数据跟人工智能以后,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对学生做过程性的评价,对学生做个性化的培养。如果你能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找到培养他的方法,当然你的教育质量就提高了。我们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时候,不仅仅是要评价学生学的怎么样,我们同时在评价老师教的怎么样,当我们发现这堂课的目标没有完成,我们就可以及时的找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个是我们数字科技里面叫的迭代,有了大数据、有了人工智能、有了过程性评价、有了个性化培养,我们可以快速的迭代,不断的找到更好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这就是从迭代到优化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现代化的手段。

三、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主要路径

其实我们在谈路径之前,我们一定要谈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提升自己的素质素养与技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的管理人员和我们的医学老师一样,思想和身体都要同时的跨入新时代,都要认识到提升教师素质素养与技能的重要性。因此在政策制定在评价体系,在培训、在交流上要给予足够的平台。教师也是一样,教师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心态,学习掌握数字技术,数字科技,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素养与技能这种利用培训平台,利用交流平台,利用展示平台,利用实践平台的都是提升教师素质素养与技能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完整的教师素质素养与技能的评测标准,让每个老师有标准有目标,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发展,然后我们应该经常开展交流,让每一个老师展示他的素质素养,他的素质技能,让更多的老师可以参考,可以学习,形成这样的氛围,形成这样的生态,让每一个老师把自己的素质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作为自己基本的目的地出发。

四、一句话描绘未来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提升每一个老师的素质素养与技能,就是我们教育创新的抓手。瞄准教育强国的建设,抓住提升教师的素质素养与技能,中国可以在教育上引领全世界教育创新的发展。

附原文链接:

《教育新观察》《“学·问”微访谈|熊璋:如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25608345294576889&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reco_id=1024cbf662ddc0a8231b001q&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625608345294576889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