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张淑玲)新闻传播教育要向智能化转向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9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3-09-12)

 

随着技术的迭代变迁,人工智能(AI)技术与新闻业的深度融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何从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教育理念转型、新闻传播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变得愈加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指导意义。笔者将人工智能视为动态的、成长性的媒介加以讨论,探讨智能化媒体时代生成式AI对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和培养路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新时代传播人才AI素养的探索路径。

  迈向智能化,实现理念转型

从人机对话、人机协作再到人机一体,算法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促成新闻生产具身性。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深度融合后,将极大地促进新闻报道作品的时效性、可看性、可读性以及用户的卷入度。只要具备了真实的新闻视频素材,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和加持下,算法可以按照新闻报道要素和新闻价值判断的基本准则,完成新闻稿的即时撰写。然后由虚拟主播进行多种场景下的实时播报。在这种应用场景下,传统的新闻摄像、撰稿和播报的流程化操作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能够实现即时、高效、准确的大数据信息处理,减少报道误差,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选题参考。

与此同时,通过优化神经网络算法,机器写作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巨大潜能将被释放出来。以往讲点人工智能的技术屏障被扫清后,通过AI的深度学习和心智能力积累,数字化诗人和非虚构写作领域的现状也将被深度改写。通过精细化捕捉数字痕迹和海量数据的投喂式预训练,机器智能也将发展到具备独立完成文学艺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活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与机器的主体间性不容忽略,机器将拥有类似人类记者的自我意识,甚至可能“创造出另外一套不同于人类的表意系统”。相应地,以固定格式模板出现的硬新闻报道最有可能人工智能所取代、模仿和替代,无疑将对文字记者、部分视频编辑、编译人员和媒体机构内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形成巨大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的介入和深度融合,传媒教育领域开始思考如何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要求的专业人才,如何将智能生产的专业知识、伦理规范和专业规范建立起来。在人工智能技术袭来的浪潮下,我国高等院校的传播专业本科生如何认知技术与新闻职业权威的关系、如何提升融媒体报道技能以适应技术迭代变迁的要求,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截至目前,已经有少数高等院校敏锐意识到“人工智能+新闻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手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推出了这种面向未来的传媒人才培养项目。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也在课程设置方面走在了前列,将 “网络与新媒体运营方向”调整为“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这些举措反映了学界顺应媒体智能化转型、向业界前沿技术靠拢的积极姿态,也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专业培养、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

与传统的新闻教学方法相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媒体教学将更多地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这是继课堂讲述、文字板书的传统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抓手的多媒体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转型的新面向。新闻教学活动中搭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主要体现了平台化的思路和理念,以多模态搭建在线采访、文字处理、视频制作的全媒体生态平台。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可从设施设备的虚拟、生产流程的虚拟以及综合场景的再现等三个方向上继续发力。在规划思路上做到纵向有零有整,既有单纯技能的训练也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横向覆盖全面,以培养全能型新闻工作者为目标;空间上博采众长,不同地域的高校发挥各自专业的能力和特长;时间上释放可能,努力实现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实操训练需求。

  释放潜能,培育智能素养

除了充分挖掘算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可供性,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国际传播教育还需要切实推进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目前虽然有了少数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向着“智能化”转向迈出了第一步,但基本仍停留在标签式、挂牌式的浅层关联,师生多数将人工智能知识理解为辅助性的技术应用工具,距离以数字化、智能化思维培养兼具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以培育人工智能(AI)素养为重要面向,着眼于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迭代升级的高端智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的同时,持续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出拔尖新闻传播人才。这里的“AI素养”可以理解为对人工智能理解的知识水平和价值诉求。这种素养意味着摆脱信息论和控制论视角下的技术迷思,对人工智能的功能、算法透明度和社会价值抱有审慎清醒的态度。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培育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AI素养。

一是构建传播学专业方向师生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架构,包括一般性的技术原理和对AI核心价值的理解。一项业内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从业者中存在着显著的人工智能知识鸿沟和认知短板。多数记者既没有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一般性了解,更遑论技术性较强的AI专门知识。虽然这种知识鸿沟有望逐渐缩小,但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融入媒体领域后,新闻职业群体的适应速度和对语言处理生产、大数据、算法和计算思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从事具体新闻采编业务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应用持续扩大、技术愈加成熟的智媒时代,新闻的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内容生成、事实核查、分发、接收和用户反馈等核心环节都将向着智能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作为行动者主体的新闻从业者如何适应新闻采编模式的变化,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未来传播人才竞争的关键。通过搭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培养学生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扩展传统的信息采集和新闻采编模式,扩展新闻信源。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对不同平台数据的深层挖掘,搜索网络中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舆论热点和用户关注点,可以辅助内容生产者获得独家选题视角。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有助于新闻采集和生成任务的完成,实现对变化中的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获取。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第一财经在内的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已经相继尝试利用机器人(自动撰写新闻消息的软件系统)自动生成新闻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力,将是提升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的基础性要求。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学生能够具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认知迁移能力尤为关键。

三是形成对AI伦理和技术隐忧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中,未来的新闻从业者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数据匮乏的烦恼,而是如何提取有价值的可用信息。因此,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从海量信息中准确搜寻、提取、辨别数据质量的素养能力。如何让学生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把关能力,这一命题显得更加紧迫,同时也对我国高校传媒教育工作者的算法和计算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和要求。

此外,以机器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即时编写新闻的同时,存在内容单一和模式化的短板,其中的个性化特征有所欠缺。这其实也给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差异化发展契机,即个性化、情感化、有温度的媒体内容仍将是人类记者的专长和优势,应该有效把握。尤其是在价值观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方面,仍然离不开专业记者的协同把关。因此,在人工智能融入新闻教育的过程中,要遵从新闻传播规律,并且利用技术释放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特色,契合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方向特点。

在整个社会对智能技术的可供性抱有强烈期待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业也应该从善如流,实现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应用教育、从浅层了解到深度融合的大跨越。新时期的传媒教育者、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应该思索如何引领并顺应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从以实务操作为主的传统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智媒时代教育理念转型,注重对传播方向学生AI思维的培养和创新,逐步推进新闻传播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事业拔尖人才。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