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商报》 2024-01-30)
新年伊始,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纷纷宣布2024年出海计划。
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立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这将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建设的首个乘用车生产基地。同时,比亚迪还计划投资13亿美元在印尼建设一家汽车工厂,预期产能达15万辆。
哪吒汽车宣布,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在森美兰州Rembau Chembong工业区完成了其海外第3家工厂的奠基仪式,工厂计划于2025年正式投产。
这正是当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从中国制造新能源汽车热销海外到去海外建厂,出海对于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已然从备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不只比亚迪和哪吒,近年来,上汽、长安汽车、长城汽车、蔚来等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都已经或正在筹划在海外建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表示,当前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加快出海步伐,特别是近两年开始在汽车制造、充电服务等新兴领域展开大规模对外投资。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主要投资目的地。
根据《2022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FDI)报告》,2018年-2022年,电动汽车行业的交易额占中国宣布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19%。其中,2022年的交易额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8%,超过240亿美元。
“由于新能源车企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靠近消费市场,因此,其主要投资国家集中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企已通过整车出口,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打下了较好的市场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吕越介绍说,欧洲方面,投资目的地主要有匈牙利、挪威等汽车工业相对落后、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东南亚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成熟度,近年来,中企前往泰国的投资格外亮眼,已成为电动汽车行业海外投资重要目的地之一。此外,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这从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公布的海外建厂消息中可见一斑。2023年,仅比亚迪就宣布分别投资巴西、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上汽、长安、长城等陆续宣布在东南亚、欧洲等地的投资建厂计划。
在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并进行本地化运营也面临一些难点。吕越认为,一是部分欧洲国家汽车工业发达,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这些国家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加之欧洲本土车企也在加速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也给中国车企深度进入欧洲市场带来新挑战。二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严苛的环保要求和反补贴调查等多重投资贸易壁垒,不仅提高了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进入门槛,还导致其更容易遭遇不公平市场待遇,本土化经营的政治风险和压力仍然较大。三是东南亚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高,产品偏好与中国国内消费者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当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不适配也拉高了中国企业进行本地化运营的成本。
如何应对海外投资运营风险?吕越建议:一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支持本土车企的全球化经营策略,在确保核心环节留在国内的同时,通过对外投资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继续依托“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为企业提供更多产能合作空间,助力企业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开展投资。三是新能源车企应当加强研判投资目的地的市场情况、政策动向和潜在风险,采用合资、并购、抱团出海等形式,降低海外投资风险。
附:原文链接
https://epa.comnews.cn/pc/content/202401/30/content_1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