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4-04-16)
“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如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
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开局数据有哪些突出亮点和积极变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12位智库专家、经济学者,进行权威解读、专业解析。
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表明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开局良好。
亮点主要有:一是制造业景气回升。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越过荣枯线,为50.8%,比2月份上升1.7个百分点。而且,各类型企业均有所好转,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1%、50.6%和50.3%,比2月份分别上升0.7、1.5和3.9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二是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持续回升。3月份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0%,比2月份上升1.6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三是投资加快复苏。2024年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5%,增速比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而且,制造业投资增长9.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复苏态势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在边际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一是虽然去年11月以来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缓慢回升,但是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5%,比前值边际上大幅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且,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08%。二是消费从去年11月以来在不断下滑。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20亿元,同比增长3.1%,比1—2月份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与此相佐证的是,3月份核心CPI同比才0.6%,环比更是为-0.6%。三是虽然我国出口在美国经济繁荣和全球经济PMI扩张背景下得到较好支撑,而且韧性也较强,但是3月份我国出口同比较上月下滑至-7.5%,表明出口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不可忽视。因此,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有必要通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效率。
服务业保持平稳回升态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略低于上年同期和上年四季度的增速,但以两年平均计,又要高于上述两个季度的增速,表明服务业继续保持回升势头,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服务业增速低于工业增速,是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主要是由于服务业以内需驱动为主,而工业更受外需影响,今年一季度外需形势有较明显改善,拉动工业增速超过服务业。服务业内部结构在持续优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达到13.7%,增速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继续提升,而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7.3%,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明显回落,从疫情后恢复反弹转入相对常态化增长。消费升级对服务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增长10%,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的增速。
消费回升向好势头仍在延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一季度,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4.7%。从趋势上看,消费增速持续走低,3月份同比增长3.1%,较1—2月份下降2.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前期高基数的影响,去年3月份同比增速高达10.6%,两年平均增长6.85%,表明消费仍在延续恢复势头。
消费持续恢复的亮点在于:一是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在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上,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0.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0.0%。二是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6%、6.5%。三是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2%、13.2%。四是网上消费依然表现强劲。全国网上零售额33082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8053亿元,增长1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3%,其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1.1%、12.1%、9.7%。
同时也应看到,商品消费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低于5.3%的经济增速,就反映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一季度商品零售同比增长4.0%,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基数影响下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项销售额同比下降,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2.7%,汽车类商品销售同比下降3.7%,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同比下降6.6%,房地产相关的商品销售表现不佳,如家具类商品同比增长只有0.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同比增长仅为2.8%。总体看,我国消费仍处于恢复之中,回升向好的势头仍在延续。
消费回升向好势头仍在延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基本延续了2023年的回升走势,制造业对工业增加值回升的作用较为强劲,工业行稳致远的趋势得到加强。同时,也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一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平均水平,反映了工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工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开始发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在技术迭代推动下出现诸多新的增长点。
二是工业出口继续扭转去年12月份的下降趋势,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良好,反映了两类重点出口工业产品在不利国际环境下有较好的韧性。其中,汽车出口同比增长超过20%,船舶则同比增长了113%,反映了两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在持续提升。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分别同比增长5.4%、14%和23.5%,反映了在国际贸易环境巨大变化下,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综合优势的转变取得初步成效。
外贸延续向好势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庄芮:一季度外贸堪称“开门红”,进出口规模保持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具体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增势明显,占到出口总额近60%,彰显出我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含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比已经达一半以上。此外,“一带一路”贸易畅通效应更加凸显,进出口持续增长,占比已达47.4%。在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意外冲击不时发生的大环境下,中国外贸平稳发展对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都意义重大,因此,期待2024年中国外贸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取得更好成绩。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01693亿元,同比增长5.0%,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向好势头。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贸易双增长。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增长6.8%、9.1%,合力的作用明显。二是东部沿海外贸主力省份大幅增长,中西部也表现不俗。权重占全国1/5的第一外贸大省广东外贸进出口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东部地区一季度出口、进口增速分别高于整体2.7个、1.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明显,高端装备、电动汽车出口分别增长42.6%、107.3%。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工贸易进出口由降转增。三是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取得明显进展。四是民营进出口企业韧性强。
在外贸形势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风险和挑战,比如针对我国新兴出口产业的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出台、美联储降息延期对外贸的影响值得观察等。
投资开局实现量质齐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杜月: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良好开局,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同时,投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良好增长态势继续巩固。
2024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4以上”区间,一季度增速较1—2月再次加快0.3个百分点,反映出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政策效应不断显现,投资增长动力强劲。同时,投资环比增速连续7个月正增长,良好增长态势持续巩固。
二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制造业投资新动能不断积蓄。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在2023年同期7%的增速基础上继续实现较快增长,显示出较强的增长韧性。其中,技术改造投资成为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始终发挥了较强引领作用。
补短板惠民生投资加大力度。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9.1%。补短板惠民生投资近年来保持较大力度,为长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民间投资结构量稳质升。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5%,较2023年全年提升0.9个百分点,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如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速7.7%,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推动整体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是政策效能持续释放,为全年投资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下一步,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见效、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的下达使用、民营经济政策的持续优化,预计全社会投资动力持续增强,民间投资活力继续激发,全年投资有望保持合理增速。
经济增长有力支撑了就业改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对于这一数值变化,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首先,这是一季度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最直接体现。就业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源泉所在。只有生产需求状况确实向上、经济运行数据确实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才会相应下降。所以,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就业改善,这确实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积极信号、有利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基数效应,受疫情影响,去年同期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基数相对较高(5.5%),今年就业形势改善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稳固。接下来,我们仍需进一步多出台稳就业的政策措施,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出现积极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哲希: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虽然低于去年全年CPI涨幅水平,但相比于去年四季度同比下降的情况有所改善。具体的积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季度CPI涨幅受到翘尾因素的较大拖累,剔除翘尾因素后,新涨价因素实际上拉动了CPI同比上涨0.7%,显著好于去年四季度与全年的平均水平,价格水平的上涨动能有所增强。二是剔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保持平稳,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0.7%,比去年四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与去年全年涨幅水平持平,表明一季度消费领域的整体需求较为稳定。三是2月份、3月份CPI均实现正增长,摆脱了去年10月份以来CPI连续4个月负增长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了价格总水平企稳回升的走势。四是一季度旅游、家庭服务、教育服务与医疗服务等价格水平分别同比上涨10.1%、1.9%、1.7%和1.5%,均显著高于整体CPI涨幅,反映出服务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
虽然有上述积极变化,但客观上看,一季度CPI涨幅仍处于相对低位,距离全年3%左右的价格涨幅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制约。央行已经明确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在政策端发力、需求端逐步改善以及低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下,预计CPI涨幅将呈现逐步回升的走势,使今年CPI的涨幅水平好于去年。
居民收入增长是高质量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研究室主任刘学良:从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看,首先,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2%,收入增速继续保持略快于GDP增速(5.3%)的趋势,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占比,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并为释放消费潜力打下坚实的收入基础;其次,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7%,快于城镇居民的5.3%,这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整体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农民富裕;最后,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均快于整体收入增长,凸显居民收入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体现劳动就业市场的稳定向好。以上特点都体现出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黄义: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冬小麦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长势总体较好,春耕春播平稳有序推进。今年取得良好开局,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持续深化“五良”融合。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加强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深度融合,重点补齐粮食产能短板,推动技术措施落实,深入挖掘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潜力,调动各方积极性。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4月15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51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5.6%,进度快于去年同期。二是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服务。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大力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地方各省市同步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江苏省为例,目前江苏省各类农业服务主体达到7.4万家,年服务面积超过7000万亩次,服务营收超过140亿元。三是全力做好农业防灾减灾。中央财政日前下达8.3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各地积极应对相关农业灾害、助力春耕备耕。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强化监测预警,健全部门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牢牢掌握抗灾夺丰收主动权。总体来看,今年一季度各地春耕备耕有序推进,为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体部门融资意愿有待提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卞洋:受总需求不振、房地产疲软及“高基数效应”的影响,3月末,三个存量指标——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8.3%、8.7%,接近或抵达历史谷底。从增量数据上来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9.4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4万亿元,住户与企(事)业单位贷款分别比去年同期少0.38万亿元、1.22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2.9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61万亿元;人民币表内贷款、股票融资、政府债券融资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实体部门融资意愿尚有待提高。
今年3月,新发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5%、3.71%,较上年同期低22个、46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住房贷款利率首次低于企业贷款利率,反映出金融监管部门引导信贷投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
展望二季度,由于2023年二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新增相对较低,将形成“低基数效应”;今年4月份央行新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工具,地方政府债券也有望加速发行。以上这些因素均将推动今年二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b8g7CGxwiQUX2TPkSG6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