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言简意赅、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与中国共产党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一贯要求既一脉相承又因时而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教师理论创新的新成果,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新时代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
正确的理想信念居首要地位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指明灯,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根本目标实现与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 “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掌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权,敢于直面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强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
全面的知识结构是“看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基于此,思政课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性知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同时也要有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在课堂中要用过硬的专业性知识和宽广的通用性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广的学术视野,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与此同时,也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通过比较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且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在中西对比中明辨是非、感悟真理。
高尚的道德情怀是育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真情是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的一剂良药,只有真情才能共情,只有共情才能信服。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忠诚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真正热爱、倾心投入;其次要自觉做良好道德情操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和奉献精神感召学生;再者要“诲人不倦”,结合新时代新问题新变化,认真讲好每一个教学重难点,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说服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使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真正获益。
创新意识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与当代世界发展局势紧密联系,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因而思政课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要常讲常新、精益求精。首先要树立创新观念,以学生的获得感为出发点,更新教学环境等。其次应更新教学方法。思政课要根据新形势新特点,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方法,多采用研讨式、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直面思政课教学新重难点。最后要更新教学载体。新时代是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时代,教育领域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必备的教学素质。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掌握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学校、教材和课堂;突破单一的内容呈现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师生的交往方式也更为快捷便利、及时有效。
附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6/t20240604_57568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