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球财经连线 2024-07-18)
欧洲央行如期维持利率不变
北京时间7月18日晚间,欧洲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欧洲央行发布的公告显示,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将分别维持在4.25%、4.50%和3.75%。
欧元区6月CPI同比增长2.5%
欧盟统计局7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CPI终值同比上升2.5%;5月份为同比上升2.6%;欧元区6月份不含能源、食品、烟酒的核心CPI同比上升2.9%,均符合预期。如何看待欧元区通胀趋势?欧央行逐步走向宽松或将对欧元区经济与金融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我们来听一听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颖婷的解读。
欧元区通胀回落空间较窄
李颖婷:6月欧元区调和CPI同比增长2.5%,较5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4月的2.4%。其中,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2.4%和0.3%,较5月下降0.2个和0.1个百分点,是通胀回落的主要原因。服务价格和工业品价格分别为4.1%和0.7%,与5月持平。
成员国方面,欧元区成员国通胀水平存在较大分化。例如,比利时的调和CPI同比增速由1月的1.5%提高至6月的5.4%,芬兰的通胀率则从1月的1.1%下降至6月的0.5%。在主要成员国中,6月德国和法国的调和CPI同比都上涨了2.5%,较5月小幅下降;意大利通胀率较低为0.9%,西班牙通胀率则是3.6%,增速仅次于比利时。
从2024年以来的趋势看,欧元区通胀回落的空间已经较窄,未来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价格走势。前期对通胀回落贡献较大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能源价格从同比大幅下降回归至小幅增长,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年内存在波动但基本已经恢复至长期平均值。欧元区的服务价格存在较高粘性,尤其是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服务价格分别由2024年1月的3.5%和2.9%提高至6月的4.3%和3.6%。
欧元区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加大
李颖婷:欧央行已经于6月开始了首次降息,9月再度降息的概率也较大。欧元区货币环境愈发宽松有利于带动耐用品消费和投资增长,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金融市场方面,近年来欧元区跨境资本流出压力较大。欧央行先于美联储降息将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本流向美国市场,加大证券投资流出压力。
IMF上修2024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测
消息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速预测上调0.1个百分点,至0.9%。欧元区经济是否己触底回升?哪些因素促使经济前景更为乐观?相关解读,我们来连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巴黎索邦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永升。
欧盟经济整体趋势向上
赵永升:虽然增幅仅上调了0.1个百分点,是比较小的,但近年来,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基本上都在1%或不到1%的水平,且各国的经济增速大致都是这样的情况。因此,若按1%的基准计算,0.1个百分点的增幅并不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了预期。而从我近期实地调研和考察的结果来看,欧元区及整个欧盟,包括法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确实已经触底回升。
因为欧元区一些国家,如近期的德国,实际上已步入衰退阶段;而有些国家虽然没有衰退,但整体经济仍较为低迷,经济增速很少超过1%。总体来看,欧元区经济正在复苏,形势向好,前景还是比较不错的。
投资为经济回升主要驱动力
赵永升:一方面,从经济规律来看,若无外部因素干扰,经济在下行至一定阶段后必然回升,这是大趋势。
另一方面,欧元区各国为应对经济困难,使用了一系列政策工具。比如增加投资,即使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负担加重,但仍优先进行投资。另外,也有一些国家则通过发放福利和补贴来刺激消费。因此,投资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就GDP构成而言,主要驱动力包括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在进出口这一块,其实表现也是不错的。但整体来看,在这三大动力中,我认为投资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未来,投资将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新兴经济或将缩小区域性差异
《全球财经连线》:欧央行降息是否将加速欧元区国家经济出现分化?
赵永升:欧央行降息确实可能导致欧元区国家经济出现分化。由于各区域经济情况不同,降息对一些区域更加有利,尤其是那些正处于资本需求阶段的新兴产业,如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这些产业对资本需求量很大,即便降息0.5个百分点或仅0.1个百分点,都会产生显著的刺激作用。
相比之下,对于那些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比如房地产的地区,降息的拉动效应会相对较弱。因此,经济分化的现象可能加剧。
未来,各区域的经济表现将更明显地取决于其新经济的接轨程度。原先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和南欧之间的区域性差异仍然存在,但更为明显的是哪些区域率先与新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和新能源接轨。这些率先接轨的国家和经济体将更能受益于欧央行的降息政策。
附:原文链接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0718/herald/3f47f964a8acad881e957bc4eb85ee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