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经济周刊》:(赵忠秀)国家创新驱动需要高水平大学助推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2日 编辑: 刘海军

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国家创新驱动需要高水平大学助推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24-07-29)

盛夏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宁静清幽。暑假早已开始,但校长赵忠秀的日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

早在1991年,他便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结缘,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作为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赵忠秀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全球价值链研究。而作为高校“掌舵者”,今年是赵忠秀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的第二年。

‌在他的领导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改革创新推进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主干学科强化建设、‌支撑学科特色鲜明、‌基础学科深厚扎实、‌培育学科齐头并进、‌新兴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7月19日,针对我国高校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等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赵忠秀校长进行了专访。

如何理解高校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周刊》:“十三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调整之后,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如何理解这一轮高校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

赵忠秀:《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为接下来的高校改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尤其是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牢牢抓住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两个战略支点,持续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战略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适应新一轮变革的迫切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关于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接下来,教育部将明确各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目的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赵忠秀:教育、科技、人才其实是三位一体的,蕴含着一定的逻辑递增关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科技创新发展,而科技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没有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目标将难以实现。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科研和创新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人才,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实现教育和科技双轮驱动的核心环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I摄

哪些大学能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赵忠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第一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一方面毛入学率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前的不到15%,逐步提升至2021年的57.8%,这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显著增加,达到了2.4亿,全民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第二是“双一流”建设快速推进。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国大学在多个学科中表现出色。

第三是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在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之后,不仅加强了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也对部分传统学科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时也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四是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在推进,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都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还有教育管理改革、教育评价改革,都是根据高校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锚定“培养什么人”的要求 ,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是数字化推进。教育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能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是哪一类大学?

赵忠秀:能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无疑是那些深度融合了教育、科研与创新实践,并具备卓越国际视野与开放合作精神的大学。这类大学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一是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二是有组织的科研投入,提供一流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平台,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促进知识融合与碰撞,从而催生更多具有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三是有高度的国际化水平,不仅促进知识的全球流动与共享,更为高校带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资源。四是有深度的业界融入,通过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五是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关注科技本身的发展,更要关注科技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高水平大学该如何加强人才培养?

赵忠秀:第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高水平大学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基础。根据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高水平大学应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

第三是促进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高水平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四是注重健全人格培养,强化完善人格教育。高等教育要强化完善人格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持续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第五是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改革学校内部的治理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强国,高等教育如何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科技事业还存在哪些短板?

赵忠秀: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是研发经费的增速非常快。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

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制约着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主体活力的激发,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的自主研发能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研发是自主内生性投入。在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下,企业要想在高新技术领域持续领先,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持续高研发投入。但很多企业本身并没有达到引领行业发展的实力,即便有实力,也没有引领行业的意识,只是把现有的成果转化成为了产品。这也是相当多企业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已经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大学层面该如何突破?

赵忠秀: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我们依旧要坚定‌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国家创新驱动需要高水平大学助推,作为高等院校,要达到“双一流”建设要求:第一,要加大对于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高峰学科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教育教学条件、科学研究条件、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服务社会的通路和抓手,以及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联通渠道和平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在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面,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市场、应用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发展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导向,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让人才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在优化学科布局方面,要‌瞄准学科前沿,‌突出原始创新,‌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围绕打造特色优势,‌提高学科内涵质量,‌建设一批高原学科。‌聚焦交叉融合领域,‌打造学科增长点,‌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增长点。

第四,在经费保障方面,要‌坚持全校资源一盘棋,‌统筹利用中央及地方专项经费,‌自筹经费,‌提升经费保障水平。‌通过争取上级部门专项支持、‌加强校企合作、‌争取社会捐赠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提升资源募集保障能力。‌‌对那些发展水平不高、‌建设成效不佳的高校和学科应减少支持力度直至调出建设范围。

总而言之,要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4期)

附原文链接:https://app.ceweekly.cn/h5/#/pages/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Detail?id=450762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