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助力文旅消费,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随着我国文化和旅游蓬勃发展,文旅消费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旅游市场年味浓、消费旺。春节申遗成功带来非遗热,传统文化成为激活文旅市场、创新文旅产品、提升文旅体验的“锁钥”。深挖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消费增长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春节假期,民俗非遗市集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成为激活市场的重要动力。例如,河北沧州策划安排超百场文旅惠民活动,其中南川老街景区28场,园博园大运河非遗展馆、沧州坊、大化片区43场,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游客在春节假期,走访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体验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成为重要的文旅消费内容。河南推出涵盖578处文物资源的“中原文明起源”“根祖文化”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推动豫剧、陶瓷、少林武术等非遗项目活态保护传承,加大古都潮流体验、温泉康养、冰雪运动等系列文旅产品供给。北京各大博物馆年味文创扎堆上新,故宫“玉蛇”被设计成毛绒玩偶,“吉祥蛇”穿上12款“国宝外衣”登上月历,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消费的热点,传统文化大有用武之地。“食为政先”,地坛庙会组织各地驻京办举办全国传统年礼“大集”,汇聚舌尖上的“家乡味道”。有的地方通过举办传统戏曲文化节、戏曲展演等活动,或在旅游景区、文化古镇设置戏曲演出小剧场、戏曲主题酒店等吸引消费者。有的地方在夜间经济中融入地方特色音乐表演,如民族乐器演奏、街头音乐会等,丰富文旅夜游体验。有的地方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挖掘当地民族舞蹈特色,让游客感悟民族舞蹈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社会仍需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政府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深化文旅融合。例如,河南依托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整合标志性文化景观,探索建立文旅功能区,解决景观同质化与重复开发、过度开发,文化资源零散、杂乱、不成体系,文旅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方式相对落后,文旅消费季节落差大等问题。
二是企业差异化定位,互补式共进,写好文旅消费大文章。文旅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优势互补,有的企业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的宣介推广;有的企业侧重研究成果转化与文创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有的企业致力于改进运营管理、提升游客体验。各类企业形成合力,为文旅消费市场不断注入新活力。
三是跨界融合、技术赋能,拓展文旅消费边界。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VR版《清明上河图》到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跨界融合,为游客打造耳目一新的场景体验。数字孪生、元宇宙为还原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津津乐道的历史生活细节提供了想象空间与无限可能;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加密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民众消费的便捷性,还有效提升支付安全性。随着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赋能,传统文化将不断拓展文旅消费的时空边界,而文旅消费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将不断深化。
传统文化助力文旅消费,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唯有三管齐下,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化在促进文旅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附原文链接:https://app.ctnews.com.cn/detailArticle/25757748_18897_zglyxw.html?app=1&relPicRatio=1&source=1&xkyTimestamp=173941225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