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涵 王璐雪
刘星华,著名俄语文学高级学者、教授。从1960年起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俄语,曾于中南空军任职并负责部队语文教学,1988年于前苏联做高级访问学者,教授任期中曾带领我校俄语教研室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作为代表出席北京市表彰大会,自费出资完成百万多字的著作《俄语姓氏汇编》。“德高何惧乾坤小,鸿儒育人日月长”。教授已90岁高龄,一生都在祖国的俄语教育事业道路上朝乾夕惕,倍道兼行。
年少志若海 化育报国心
刘星华教授出生于1931年4月20日,从那段皑皑白骨垒城高的艰难抗战岁月起,就仿佛昭示着他的一生注定与党和人民血脉相连。1951年3月,年仅20岁的刘星华毅然决然地来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参加革命。这是一所能够将知识青年培养成建设祖国的英雄的学校,这也是教授将旗帜鲜明的爱国火种埋入心底的地方。在这里,刘星华接触到了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普希金教育原则,并奠定了教授一生的志向——“我当时就想我必须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一批接一批,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强大”,说起当年的雄心壮志,教授仍压抑不住激动和骄傲的心情。
1951年6月,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仅仅学习了三个月后,组织便将刘星华调配到中南空军任职。在这里的教学生活铸就了刘老一生的铮铮铁骨,成为他一生价值观的基本支柱,从此任何风浪都不能使刘老有丝毫动摇。1952年,部队号召全军文化提升,他便主动请缨在部队负责全校的语文教学,如愿为祖国的强军伟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在部队的时候啊,天天睡不了几个小时,也从来不觉得累”,谈起那段在部队的岁月,刘老眼中闪着骄傲的泪光,“当时我就想,我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对党和国家都有意义,一想这些就马上又充满干劲了”。在部队的几年中,刘老心怀少年壮志,培育出了无数人才,对教育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交织,谱就了教授一生宏大壮阔的交响乐基调。
赤心系华夏 铁肩担家国
1956年,教授复员,带着党交给他“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毫不犹豫地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及师范翻译专业深造。岁月荏苒而初心未变。大四时,刘老去中学实习。在日复一日的一遍遍地备课、上课、评课、改教案的生活中,他从未感到枯燥,反而乐在其中,通过不断的磨炼,逐渐加深了对教育学、教学原则和教学法的理解,精进了实际教学的能力以更好地报效祖国。在部队和外语大学的生活中,刘老从未忘记党交给他的任务和自己报效国家的初心,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提升自己,毕业时在教育学方面造诣已经很深,成为了国内俄语教育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1960年,教授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教研室确定他的业务方向是基础课教学,于是教授一做,便是几十年。而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教授常常饿到手脚浮肿,在很多人纷纷劝他放弃“穷酸”的教学生涯保全自己身体时,他总是一笑后置之不理。“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如果)不教学,不给党培养人才,我对得起党和国家对我的栽培吗?”,刘老讲到这,眼中是对党和祖国的深重情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刘老坚守着初心,在自己全家都快吃不上饭的情况下,仍然尽全力给老一辈教授帮助,并不断给年轻教师鼓励,期待他们能带着自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继续在教育事业中挥洒汗水,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后,教授全家去美国探亲的申请通过。1979年,教授出发去美国探亲,但于1980年,一家人便全部回国。当时,中美现代化程度导致生活条件差距非常大。教授的父亲也建议他,在美国这边生活条件又好、又有亲戚照应,要不就留下吧。可是刘老一想到自己在祖国的氛围中成长,已经孕育了浓厚的依恋之情,而且他对学生和教学事业的深厚情感也是难以割舍。刘老在采访中笑着说“问当时有没有犹豫和动摇,说实话是有的。但是我一想,我能有今天都是党培养的,国家培养我,我就要报效祖国,就要建设祖国!我必须要回国!”。说到这,教授满眼都是坚毅的光。从未忘记初心与使命,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回国,教授的一颗心永远实实在在地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支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任务,他时时挂怀,一刻都不敢忘。
绛帐师才授 新彦万里翀
六十年代中期,教授作为国内俄语教学事业的先锋人物,创造性地提出了“听说领先,写读跟上,四会并举”的培养方案,这是对五十年代语法翻译法的改进,走出了俄语教学本土化、专业化的第一步。擅长因材施教的教授,夙夜不懈地进行教育工作,甚至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处专门编制了不同的教材。数十年来,教授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将所有的教学任务担在自己肩上,踽踽前行,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未来。
文革结束后,教授被调回,此期间他呕心沥血,不眠不休,编写了十余种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废寝忘食两年,完成语音、词汇、语法合教材《基础俄语》共八册,足有1444页之多。
1983年,教授担任俄语教研室主任,带领教研室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作为代表出席了北京市表彰大会。
八十年代中期,教授大刀阔斧地对俄语教学进行改革,开创了将授课分为短期全部免修、短期部分免修、正常、加课时四种安排的先河,虽然增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但取得了显著成就。当时学校请来的前苏联外籍教师对对外经贸俄语学生水平之高颇感惊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授热切地希冀着,宁愿自己多受些辛苦,也要倾尽全力,尽其所能地让学生在俄语方面有更高的造诣。
1988年8月至1989年3月,教授远赴前苏联做高级访问学者。在这里教授仍孜孜不倦地搜集并阅读俄语表达资料,为了俄语姓名的研究几乎跑遍了当地所有的图书馆,翻遍了所有的图书、字典、资料,甚至连灯柱上的小广告都因其表述简洁而被教授记录下来。由于刘老多年的积淀与对俄语的研究,在以刘老为领头人的涉及俄语专题研究、教材、语言、经贸等的科研项目中,刘老的科研论文刊出率为100%。为填补国内俄语领域的空白,刘老自费出资近十万元,出版数百万字的著作《俄语姓氏汇编》,不取稿费,不图经济效益,只求社会效益。著作出版后,教授自己仅仅留下了两本,其余全部送到图书馆。
鹤发银丝,心系千万名学子之志;赤心热血,意铸七十载惠园之长。玉楼有记,应记此丹心荦荦;金瓯无缺,须承此校史泱泱。刘老的一生都在祖国的俄语教育事业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而正是无数如刘老一般出生于战火年代的教授,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承载起了一个时代的重任,也编织成了对外经贸七十周年的辉煌史篇。
禀祖国之千里,遥看中俄一带一路一衣带水,看遍山河尽在尽美;告惠园之青年,须效教授立身立心立志远航,成就祖国益富益强!
(作者系外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