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廖馥君先生传略
吕巧平
【序】廖馥君先生(1895—1971)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教授。2021年金秋,适逢经贸大学七十华诞。谨以廖馥君先生后学之名,作《廖馥君先生传略》,[1]回望先生求索之路,以励后生笃行之志。是为序。
廖馥君先生,名先蘭,字馥君,1895年8月23日生于四川资中。
廖馥君之父廖承璠(?—1937)曾任晚清山东省日照县令,他推崇山东省内的德式教育,故送廖馥君到青岛读书。廖馥君自15岁起学习德文,先后就读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2](1910—1912.03)与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3](1912.04—1913.12)。1914年3月,廖馥君抵达德国柏林,自费留学。廖馥君是北洋政府时期(1912—1918)的自费留德生之一。
在德国留学期间(1914.03—1922.05),廖馥君首先在柏林工业大学(1915.09—1916.06)和慕尼黑工业大学(1916.09—1917.03)学习机械学,之后他弃工从文,改在柏林大学(1917.09—1919.06)学习德语文学,获肄业证书。1921年,廖馥君在柏林与魏琳丽丽(Lilli Wehling,1902—1976)[4]结婚。1922年5月,廖馥君夫妇回国。廖馥君是我国早期归国留德生之一。
回国后,正逢军阀混战。廖馥君回到四川资中,他跟随父亲学习中国文学(1922.05—1924.07)。1925年8月,廖馥君来到上海,至1927年8月,他先后在两家公司任德文翻译。
1926年,廖馥君在同济大学兼职做德文教员,开始了他的德语教育生涯。在我国德语教育史上,廖馥君与商承祖(1899—1975)、张威廉(1902—2004)和冯至(1905—1993)同属我国第一代德语教师。
1927年9月,廖馥君正式入职同济大学,他在同济大学任教26年(1927.09—1953.03)。廖馥君见证了同济大学的早期发展史,他经历了同济大学在国民政府接收后的十年发展(1927.08—1937.07)、全面抗战后的内迁和李庄时期(1937.07—1945.09)、回沪后的恢复(1945.09—1949.09)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1949.09—1953.03)。[5]廖馥君担任过多种职务,他曾任校长德文秘书、附中校长(1941.09—1944.06在任)、新生院主任(1948.09—1949.06在任)、工会主席(1951—1953年在任)和图书馆馆长等。在上海解放前后,廖馥君在一些重大校务上发挥作用:自1947年起,他作为教授代表参加校行政会议;1949年,他当选校教授联谊会理事。此外,他还兼任苏州测量学校的德文教授(1947.10—1948.11在职)。上海解放后,奉华东教育部令,廖馥君协助工业部接管德资企业,清理德文文件。廖馥君是同济大学校史上的名师之一。
在同济大学时期,廖馥君在汉德翻译和德语语法研究方面已颇有建树,标志有二:一、廖馥君翻译了鲁迅与毛泽东主席的作品。1927年之后,廖馥君完成了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德文翻译,这是对鲁迅作品进行德文翻译的最早尝试;[6]1950年,廖馥君把毛泽东主席的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了德文,[7]这对毛泽东思想的对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二、廖馥君出版了自己的首部专著《简要德文文法》(1950),[8]该书是最早由中国人编写的德语语法书之一。
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下,1953年3月,廖馥君调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经贸大学前身),[9]之后终其一生,廖馥君都在经贸大学从事德语教学与研究,他在经贸大学任教18年(1953.03—1971.04)。廖馥君是经贸大学的元老和外语学院德语系的创始人之一。
在经贸大学,廖馥君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建设,他曾任德语教研组组长和外语系主任,他培养了廖忠霈(1925—1983)[10]等年轻一代教师。1959年,因廖馥君突出的教育成就,他当选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此外,廖馥君还参加了政治协商活动:1958和1963年,廖馥君两次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1960年,廖馥君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
在经贸大学,廖馥君达到了其学术巅峰时期,标志有三:一、廖馥君成为我国德语语法研究的大家。1959年,他发表了代表作《德语语法》,1979年,经过廖忠霈的更新,《德语语法(修订本)》出版。[11]自此,《简要德文文法》(1950)、《德语语法》(1959)和《德语语法(修订本)》(1979年版,1999年最后一印)构成一个专著系列,对我国德语教学的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成为我国德语学科史上的经典之作;二、廖馥君开发了我国本土德语教材。在1960年代,廖馥君编写了《基础德语教材》(1960,1966),[12]这是文革前中国人自编的成套德语教材之一;三、廖馥君已成为汉德翻译界的权威之一。1961年,经过廖馥君的修订,毛泽东主席之《论人民民主专政》德译本第二版出版。此外,廖馥君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担任审校工作。廖馥君口笔译俱佳,作为翻译,廖馥君参加了一些重大国事活动,比如,1956年党的八大和1959年建国十周年庆典。
廖馥君从事德语教育45载,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在同济大学时期,德语是该校的第一外语和教学语言,故1927至1952年入学的同济大学学生,无论其专业是医、工、理、法或文,他们都可能聆听过廖馥君先生的讲学,廖馥君的学生可谓英才济济,比如李国豪[13]和裘法祖[14]。在经贸大学时期,廖馥君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对外贸易,也有学生从事德语教育,比如孙黎珠[15]。廖馥君为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廖馥君先生温文尔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德才双馨,赢得了师生的一致赞誉和尊敬。在1950和1960年代,廖馥君先生在我国德语教育界获得了很高声望。
1971年4月11日,廖馥君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得蒙廖馥君先生为经贸大学德语教育奠定了根基,这一方田地终成沃土。
到如今,在先生耕耘过的土地上,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吉庆之余,感怀先生之润物无声。
记之,以为永念。
2021年9月10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系外语学院副教授)
注释:
[1]参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廖馥君档案》、同济大学《廖馥君档案》副本、《廖忠霈档案》、与廖馥君历史见证人的采访;2013年9月24日“廖馥君研究座谈会”会谈纪要;与廖馥君相关的历史见证人的采访;吕巧平:论廖馥君研究的学科史意义(J),德语人文研究,2015(02),32—37.
[2] 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中德合办学校,办学时间为1909—1914年。
[3]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1907年,上海德文医学堂成立,1908年,该校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
[4] 廖馥君夫人是德国柏林人,1922年随廖馥君回中国,后入中国籍,曾在经贸大学任讲师。廖馥君夫妇育有三子,廖忠霈是廖馥君夫妇的第三子。
[5] 参见翁智远、图听泉(主编):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第134、135、150、159、171页;江鸿波、祈明(编):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第55、97、102页.
[6]廖馥君的德文译本可惜没有出版。参见戈宝权:鲁迅与世界文学[J]. 中国社会科学, 1981(04): 131-153. 第143页;鲁迅:鲁迅日记(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97、98页;廖忠霈:“我父亲廖馥君……对鲁迅的著作较有兴趣,因此在一九二七年到上海同济大学任德语教学后,开始翻译《阿Q正传》,并请当时同济大学德语教师卢克斯修改。为了出版,他一九二八年十月七日写信给鲁迅约时间谈翻译《阿Q正传》一事。八日鲁迅复信约他面谈。鲁迅当时高兴地同意了翻译该书。……当天晚上鲁迅就其名字的译文写了一封信告诉我父亲,他自己用Lusin这个译法。后来卢克斯把译稿带回德国准备出版,但该译稿和卢克斯一直没有下落。”,参见廖忠霈:廖忠霈信(一九七八年一月二日),载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资料(7)(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第130页.
[7]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第2版). 第1478—1479页; Mao Tse-Tung: Ueber die Diktatur der Volksdemokratie. (毛泽东著,廖馥君译:《论人民民主专政》)北京:外文出版社,1950(第1版);1961(修订版);1966年第2印。参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廖馥君档案》。
[8] 廖馥君:简要德文文法(M)。上海:万昌书局,1950.
[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用名:中央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1951—1952)、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1953—1954)、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54—198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84至今)。
[10] 廖忠霈(1925—198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教授、德语系创始人之一。廖忠霈首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前身)任德文翻译(1950.02—1952.06);1952年6月至1983年1月,廖忠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廖忠霈是《德语语法(修订本)》(1979)的修订者。
[11] 廖馥君(编):德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959年第1印,1960年第2印,1962年第3印,1963年第4印,1963年第5印;廖馥君(编):德语语法(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1979年第1印,1984年第2印,1985年第3印,1986年第4印,1987年第5印,1989年第6印,1991年第7印,1993年第8印,1995年第9印,1997年第10印,1999年第11印.
[12]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德语教研组(编):基础德语教材(第I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德语教研组(编):基础德语教材(第II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6. 经查证,这套教材由廖馥君与廖忠霈合编。
[13]李国豪(1913—2005),我国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济大学第二十任校长(1977.10—1984.04在任)。1930年秋至1931年夏,李国豪就读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为廖馥君学生。参见李国豪:《李国豪谈廖馥君》(笔者加题目),载廖馥君:《廖馥君档案—外调材料》(第1册),第25—27页.
[14] 裘法祖(1914—2008),中国外科之父,为廖馥君学生。参见裘法祖:写我自己(M). 北京: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裘法祖在文中盛赞廖馥君先生之德语教学,参见吕巧平,2015,第33页,注7.
[15] 孙黎珠(1928— )经贸大学1954届毕业生,为廖馥君学生,后在经贸大学德语系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