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通讯员 笃行者)1954年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的7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文:“兹经政务院批准: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即希分别进行调整。”当时,其他高校的对外贸易专业一律停办,相关专业和教师转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在以后的短暂几年内,学院领导在借鉴前苏联外贸研究院学科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贸易教育体系和学科的改革和建设。学校大量聘请对外贸易部领导干部到校兼职、授课,并要求教师参加各种外贸业务会议,到外贸公司参加实际工作,共同备课,编写教材,摸索出符合中国外贸实际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短期内为外贸部培养了一批德才兼优,外贸外语兼备的人才,为新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突出的成绩受到外贸部和教育部的肯定,1960年,学校即升级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岁月因经历而深刻,文化因铭记而隽永,时光如溪水般淙淙流淌,终浓缩成历史。1951年11月11日,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正式开学。经原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人事司抽调并考核通过的118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南宁等地商贸系统的青年干部入校报到。
开学后不久,学生处处长刘文质老师即找到德文系甲班的黄授之同学谈话,告知授之同学,经与学生代表商量,决定让其担任学生会主席。自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会史上,首届学生会主席经学生代表推举产生,学生会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早期的学生会在校学生处的指导下积极协助学校抓好学生们的学习,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每逢周末,学生会会邀请一些社会著名人士或专家来校做报告,并且根据不同的专题,还会邀请外贸部和其他部委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课。同时,为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学生还会定期组织周末郊游、舞会、游泳、滑冰等各种活动。1953年1月,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后,学校人数增多,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始通过选举产生学生会组织成员。1954年9月1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正式开学。学院设置对外贸易经济系、俄罗斯语言系、东方语言系、西方语言系,共4个系9个专业,全校学生计784人。各系设立学生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1956年5月,正式组建学院学生会。学院学生会下设秘书处、群众文化部,学习部、体育部等,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发动广大同学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学校相继成立了多个学生社团,如民乐团、西乐团、话剧团、京剧团等。据曾担任群众文化部部长的1967届赵佩英回忆,当时群众文化部主要负责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经常性的活动,如组织电影晚会、舞会等等;二是突击性活动,如四大节日(新年、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的演出,或是为配合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声援古巴,支援越南和宣传社教运动等)组织的演出。1966年“文革”开始后,各级学生会终止活动。1973年初,随着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恢复教学,学院学生会和系一级学生会组织得以重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校学生会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学生健康成才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感受历史温度,追忆峥嵘岁月,希冀透过珍贵文献,回顾先行之路,为观者特别呈现学校的探索建设和发展历程。从校史出发,构建起别样的“笃行记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附注:
因为早期学生会资料欠缺,“笃行者”只查到并确认,黄授之担任过第一届学生会主席,谢君毅担任过第三届学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