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2011暑期实践] 惠禾三农:支农,我们在途中

发布时间: 2012年02月24日 编辑:

“站在田地里注视着他们,你会有一种真实的辛酸感涌上心头。”我校惠禾三农协会2011暑期实践团队贵州队队长、10级学生谢大丰感慨。201178月,惠合三农协会四支暑期实践团队分赴贵州、安徽、河南、河北,进行为期68天不等的下乡实践。泥泞而崎岖的乡间路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脚印,支农所带给他们的启迪嵌着村民们的笑容也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持久温热的烙印。

精心策划,细心落实,真心付出

记者走进以“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村留守家庭的结构特征与生存现状探究”为调研主题的贵州队。作为北京市重点团队,他们在准备工作上下足了功夫。据队长谢大丰介绍,他们从两个月前就开始联系棉席村的人员,对于主题中“留守家庭”等名词则通过书籍的查阅将其概念界定准确。因为棉席村村民以苗族人为主,贵州队队员就对苗族现行的婚姻形态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在与调研切入点结合起来考虑之后,认定棉席村苗族居民的家庭结构基本符合中国典型农村的特点,从而确保调研数据的严密性。

准备工作的细致全面在调研方法上也略见一斑。综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同时,他们采取案例分析法来对访谈进行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地将个体层次与国家层次相结合,从而就农村留守家庭结构延展出去,获得更完整的认识。

少数民族地区毕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谢大丰笑着说:“当时家家户户轮番请我们吃饭,拿出米酒盛情款待。我们这就两难了——不喝这碗酒,在他们眼里就是缺乏尊重的表现,你就走不进他们,难以完成调研,但我们本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人家大费周折招待我们,我们也过意不去。”队员们及时向村长反映这一情况,在得到允许后才遵照苗族风俗接受款待。“村民们的东西我们总不能白拿。”临行前,贵州队队员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电磁炉等设备送给棉席村。能够回报村民们的盛情,看到村民满足的微笑,队员们感到格外的安心与宽慰。

感动随行

“这草真绿!

“那是苗……”

短短几句对话引起笑声连连。支农路上最大的乐趣就是猜田里各种生物的名称。安徽队前往亳州市调研中药材种植现状的小组更是感慨:“看到紫苑、白芍、白芷等中药材,就像看到朋友一样亲切。”这就是野趣,就是大自然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所带来的纯粹的感动。

同样的感动来自淳朴而真诚的村民们。贵州队队长谢大丰动情地描绘起几个场景,“每晚我们离开调研点时,周围都漆黑一片——不像城市还有灯火,那是一种令人生惧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黑,但每次孩子们都会唱歌为我们送别。你会感觉,走在路上,背后响起歌声,路也有了光亮。”棉席村有部分家庭的外出打工者每年只能给家里汇1000元,留守家庭的老人尤其容易产生社会遗忘和家庭失落感,但在贵州队临行那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特地从柜中搜出她最正式最漂亮的一套服饰换上,走上前去与队员们合影。“青翠的山,碧绿的水,映衬着老奶奶咧着嘴的笑,你能够领会到那一丝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回想起村民们的生活状态,谢大丰感叹道:“每天5点起床,下地,重复的活儿,重复的辛劳,贫乏的娱乐方式,但他们眼神里有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富足感。”支撑着村民们从未被生活击垮,是一份乐观,如厚实的土壤覆盖在他们心底,“那是一种令人敬佩的乐观。”

塑造自我,收获友谊

要说人与人之间最铁的关系,莫过于“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四支队伍在支农过程中需要自己下厨,大家一同挨饿,一同刷锅洗菜,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等着轮到自己炒菜,就算炒好的菜连自己都难下咽,只要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围坐一圈,就像组装出一个循环制造欢乐的机器。

前往安徽支农的队伍中,亳州调研组6个人每天需要从村南到村北往返步行整整16公里,从未一天走过这么多路的他们面对如此远途,一开始想都不敢想。但当大家背着行囊踏出一样的步伐,当队友脚底磨出水泡仍不言弃继续坚持,当大家一起经历过来时,都发现16公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一起奋斗,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河南队队长柳磊说道。

“我们了接触另一种生活状态——大城市总是趋同,但在农村你走一两步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情景,这里给了我们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

提到收获,队长们各有感想,滔滔不绝。

不断延伸的支农路

“支农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事业。”这是惠禾三农协会成立之初时韩荣川会长说的话。谈到对这句话的理解,贵州队队长谢大丰说:“我们只是大学生,尚无法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上去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个浩大的事业要何时才能完成,也不用去想自己如何去做顶梁柱,我们能做的,是怀着一份简单的心态,参与它。你参与了,投入了,这便足够了。”

正视三农问题,参与支农行动,让这片在城市喧嚣之外的土地焕发另一种生机。支农,我们在途中。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