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特稿] 幕后的故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舞蹈团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27日 编辑:

校舞蹈团:幕后的故事

校新闻网讯(记者 刘力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舞蹈团创建于1991年,至今已走过24度春秋。它曾获得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创作过《逐梦UIBE》、《火热的夏天》、《国风国韵》等经典之作,并始终保持着平均一个月一场演出的高频率。他们现在正为即将到来的专场和毕业晚会作着准备。

《逐梦UIBE》演出

看今朝,舞姿翩翩

22:00,学校逐渐安静下来。操场熄了灯;煎饼铺子打了烊;学生纷纷走回宿舍。求真楼402亮堂得有些不和谐。半掩的门内传出舞鞋与地板摩擦的“沙沙”声。一面落地镜,两根把杆,十二套黑色练功服,二十四只舞鞋,这是她们全部的装备。

“手往三点方向走!你们十二个人跳出来的动作要跟一个人做的似的!”一遍遍重复,一回回纠正,校舞蹈团的姑娘们仍然奋战在练功房里。抬头、抹手、顶胯、含胸、转身、敛目,无不流露出或俏皮或婉约的风韵。她们要求动作的高度统一——连手指的朝向都要细细琢磨;她们要求整体效果的干净利落——收手的动作要在眨眼的瞬间完成;她们追求细节上的完美——每一个不和谐的拍子都要反复训练十余次。

基本功训练

“一个人跳舞时,更加注重动作上的完美;和舞团一起跳舞,需要的更多是默契和理解。”舞团2013级特长生廖玉潇说。培养默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生初入舞团时,彼此都不熟悉,心中还揣着一份对学长学姐的害怕。一年下来,舞团成员已彼此成为挚友,并时常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琐事与心得。来自不同年级、学院的他们很难找到共同的空闲时间,但他们依然尽力为了舞团空出自己的时间表。他们甚至牺牲了洗澡时间、与男女朋友约会的时间来训练。舞蹈团对于他们而言已是一个“家”。

聚餐

忆往昔,情谊深深

同一个舞室里,他们在憧憬,他们在怀恋。临近毕业的他们,对舞团的感情混杂着对舞蹈的狂热和对人的眷恋。训练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学一套舞,而是为了借一起跳舞的机会多聊聊天。“只是因为看到对方就很开心。”“我们就是不想分开。”

张恬和陈子炀是通过舞团结缘的“好姐妹”。心情不好时,她们常相约外出散步。在凌晨的餐馆里,遇到不顺心事的陈子炀拿起啤酒瓶,闷一口下肚,眼泪嘀嗒落下。几乎在同一刹那,张恬的眼眶也已溢满泪水。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时,她们被问及的任何一个问题,彼此都准确无误地知道对方的答案。

她们的情谊建立于2011年校庆的排练。在期末考试刚刚结束的炎炎七月,她们每天睡到正午,起床后随意吃几片面包;下午一点至六点不间断训练;晚上七点回到寝室,开着空调边吃西瓜边看剧;十点,舞团人聚在一起吃宵夜、玩游戏;十一点,继续看剧至次日五点……如此循环两个月,练成七套舞。那是她们最忙碌的集训,却也是最慵懒的青春。

深夜里的排练

如今回到舞室已见不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不约上三五个同届的好友,身为原副团长的张恬甚至不敢回到舞室。每一届人都有自己的时代。时代过了就回不去了。即便回到舞室,也只能找回自己与朋友们的影子,无法复原当年的感觉。看到舞团一届强似一届,伤感之余也感到欣慰。

被大四舞团人称作“大爸爸”的孙泽宇在舞团四年收获了三样宝贵的东西:朋友、成长、回忆。他学会了安慰、关心同伴,也学会了与朋友一起解决问题并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他说,若干年后,身边的朋友已走上了不同道路。无论得到了多好的发展、找到了多少新朋友、过上了多么理想的生活,舞团的回忆都会是值得炫耀的经历。它将时时温暖每一个舞团人的心。

舞团2010级成员合照

每一年,舞团都在迎接新的面孔,也在目送毕业生的背影。每一年,都有人忐忑,有人伤感。今年跃跃欲试的学妹就是四年后语重心长的学姐。然而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经走入社会的职场人,只要曾是舞团的一份子,他们都明白,舞蹈有如生命,永不止息。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