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王天竹)徐成,我校2006级金融学院学生,曾荣获第5届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奖项,于今年成功考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记者:最初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考研呢?
徐成:第一次认真地考虑这个事情是在大二的时候。有一次我姐夫和我聊天,告诉我该开始想以后要干什么了,考研、找工作还是出国。大多数人以为我会出国,因为我英语还不错。但是实际上,国外和国内的金融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外的金融衍生品多,技术性强。比如华尔街的金融业,主要是依靠一环扣一环的技术。而在中国,政策和人脉则更加重要。懂政策的人往往能在金融领域有所建树。所以我没有选择出国。
那么要不要读研究生呢?在中国其实是有一股文凭崇拜的热潮的。如果现在我去找工作,可能会找到不错的工作,去总行,去证券公司……但是要是想去做投资的话,本科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与其以后在职读研,还不如现在就考。
记者:能介绍一下你的考研经验吗?
徐成:首先是要有一个很高的效率。五道口的专业课主要有十门课,至少要看十三四本书。如果你看书效率不够高的话,要在七个月内读完并且掌握十多本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何况你还要复习别的课。所以看书效率一定要高。
记者: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但是看书是否有效率,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徐成:对,那就是我说的下一个问题:要有一种建立框架的意识。这些科目之间都有联系。他们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是都在一个体系中。五道口的初试,尤其是五道口的金融,会考得比较宏观,每个角度都有可能出。但是解答时不需要推理,在考场上就是要不停的写不停的写。这就需要考生心有有一个体系,对经济学要有一个宏观的视野。你不是要做经济学家,但是至少十门课都得知道,每一门课的位置也要清楚。这样才能在看到题目以后立即去定位去答题。这个是最关键的。另外,我觉得要培养一种分析能力。很多知识你会觉得对它似曾相识,但是要填充满一道题的容量,那就要去扩展。有时候你不能清晰地知道每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但是你能根据字面意思分析出来,这样同样可以答题。我初试的时候,有一道题考的是“投资连接险”。看字面我就能联想到投资和保险,也能猜出它的大致意思,不过我并不清楚这到底是哪种保险。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答题的,结果那道题的分数我几乎都拿到了。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毅力。因为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13或者是14道题,7道大题。简答题大约要用四号字答半页纸。简述题4道,每道要答一页A4纸。最后一道论述题,就要当成论文来写,大约要写2—3页A4纸。所以大约有12页,5000多字,也就是说我没有时间去想,你看到以后要立刻开始答。所以毅力也很重要。如果这三方面过关的话那么专业课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记者:您谈到的三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考研过程中你一定有觉得非常辛苦的时期吧?
徐成:考研的11月份是瓶颈期。从11月中旬的时候开始,大约10天到半个月,很多人会觉得很烦非常烦特别烦。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自己放空一下,看场电影,唱唱歌,出去吃点东西,逛逛街。不要在自己很烦的时候还压迫自己继续学,那样效率会降低。要尽快调整好心态。而心态调整的关键就是:你要想好,考上了很好,考不上怎么办。你给自己找好退路了吗?一旦考不上,你准备好心态去接受这个结果了吗?如果一切都准备好了,你的心态就自然能放松下来:考不上,我再考一年;考不上,我就找工作;考不上,我就出国……只要有了后路就没关系,你的每一步都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
相反的,如果你想:我考不上再说。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导致烦躁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考研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跟高考不一样,高考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的复习,只要不出意外你总能考得上。而对于考研如果你考不上,就会调剂方法都很少。今年考不上,明年压力会更大。所以瓶颈期的到来最主要就是因为不确定性。
记者:我感觉你在考研过程中一直都是自信满满的,那么你是否也有考场上紧张的情况呢?
徐成:我当然会紧张。谁考试不紧张?平时期末考精读都会紧张。紧张说明我们重视这件事情,我们准备好了。如果根本就没准备好,那就成了破罐子破摔。紧张是好的,它会让你更集中注意力,更细心地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考试前都会紧张,但是一开考我就忘记紧张了。
记者:现在回头看考研的这个经历,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上了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收获?
徐成:一个收获是把知识变成了体系,并且建立了经济思维。好多知识你之前都学过,不过你都忘了。这种经济思维你本应该在本科以后就建立起来的。不过很多人没有。但是经过考研以后,这个经济学的体系就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很多概念啊原理啊,你都能准确的说出来了。这是最难得的。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你有一段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不必每天忙忙碌碌的。那段时间我开始想自己以后要干嘛,要怎么实现它,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知道你在社会中将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是我在这一年中想到的一些事情。
相关链接:
http://news.uibe.edu.cn/uibenews/article.php?/12681
http://news.uibe.edu.cn/uibenews/article.php?/12682
http://news.uibe.edu.cn/uibenews/article.php?/1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