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廖建:“创新之城”守护者
记者 朱雨欣
廖建,原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首任秘书局局长、原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人。1992年,前往苏州并投身于苏州工业园建设全过程。1998年,进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专业。
苏州,江南烟雨下的姑苏古城,有江南水乡之柔美,亭台楼阁之典雅。历史上的苏州,一直是以农业的发展为主的消费城市,而如今的苏州,机器轰鸣、车水马龙,一跃成为了人均GDP超越上海、北京的现代化之都。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于古城东部一片沼泽地上兴起的一座“创新之城”——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廖建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秘书局局长,在苏州崛起的24年里,一直与这座拥有两千五百年的江南古城同呼吸、共命运。
把握机遇,坚定前行
1976年之前,廖建在苏州下乡插队,正是这段时光使他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亲身体验当地生活并与当地农民深度接触之后,廖建深刻认识到了苏州的困境与希望,一颗建设苏州的种子就此在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1976年11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廖建回到了城市的政府机关工作。在生活逐渐归于平静时,16年后的他因为一条重要的消息再次踏上了前往苏州的旅途——建设中新工业园区。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确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篇章。邓小平出国访问的第一站来到了花园城市新加坡,并提出了借鉴新加披经验的重要讲话。随后,李光耀率团访华,中新合资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廖建怀着坚定的决心和一身干劲,毅然离开政府机关,从幕后走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来到苏州并投身于中新工业园区的建设之中。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新工业园区的建立也是困难重重。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思想尚未统一,关于是否应该向世界学习的问题一直难有定论,众多改革项目的推进也由此得不到政府足够的物质支持而受到严重的牵制,中新工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为此,廖建带领他的团队一个一个部门“跑”,一层一层“做工作”,更是向中央提交了研究报告详细阐述建设工业园的必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央最终表态支持中新工业园的建设。
思想战线统一之后,地区之间激烈的竞争又成为廖建面前的一道难题。苏州作为“鱼米之乡”,农业的发展尚不发达,工业基础更是十分薄弱。作为对手地山东省潍坊市、烟台市和威海市,对于争取合资工业园区落户本地的竞争相当激烈。但是,正如他所说:“机会来了要勇敢,抓住不放手”,廖建和他的团队不甘放弃。在李光耀团队来到苏州时,时任苏州市长提出了的“在一个点上聚焦”的建设核心,获得了李光耀的大力支持。最终,中新工业园区落户苏州,使苏州的发展翻开到了崭新的一页。
解放思想,开放学习
一百多年前,林则徐提出了“开眼看世界”,中国迈开了向世界学习的步伐。一百多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中国再次向世界敞开怀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新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应运而生。
新加坡国土资源匮乏,淡水不足。但是在自然资源条件及其有限的情况下,新加坡坚持以外资立国,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当时的新加坡正苦苦寻找投资地以自立自强,而苏州的发展也正需要外资的支持,文化同源的双方在1994年正式签署协议,新加坡同意中新合作并愿意苏州全面学习裕廊镇的发展模式。随后,廖建和他的团队赴新加坡进行考察和全面学习。廖建表示,面对新加坡的发展成果,他们感到十分惊叹,尤其是高水平城市规划与基础建设方面。“地下管线是血管、心脏,城市的外表不过是它的蛮腰。”廖建感叹道。回到苏州后,廖建的团队吸取经验,并结合苏州当地情况,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下了足功夫”,有效杜绝了苏州工业园区内淹水和交通拥堵的问题。这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和技术产业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资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此苏州工业园区大量引用外资协助园区发展。但质疑的声音由此出现了:大量利用外资会不会侵犯中国的利益?会不会使园区被外资控制从而影响中国的话语权?廖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以新加披的发展模式为例一一向质疑的声音解释道:“利用外资不可怕,外资是导火索,引爆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还提出了“老根不动,嫁接新枝,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建设性观点,竭力打破在利用外资方面的障碍,将外资的效用最大化。最终,在廖建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中新合资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并且获得了海关绿色通道、省级工商管理权等多项发展特权,为苏州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果还离不开其领导团队先进的“亲商理念”。针对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廖建始终保持绝对的支持,并多次提及了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其在运营方面值得国有企业学习之处。“亲商理念时跻身世界经济大潮的立身之本”,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简化政府手续,营造亲商环境,为跨国公司和私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土壤,让其能在苏州生根、发芽。
廖建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开放”一次。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始终保持开放、学习、借鉴的态度,是苏州能够拥有全国城市GDP第五位的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怀揣勇气,拥抱未来
1998年,廖建离开了与他相伴多年的苏州,来到了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始系统学习经济学知识。廖建表示在贸大度过的这一段时光使他深刻地意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够帮人掌握大局意识”。此外,在贸大学习的系统的经济理论,使他不断反思过去的做法并规划未来的方向。廖建说:“知识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就像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中对于资源的珍惜和利用,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和学习。”
作为贸大校友,廖建给贸大学子们提出了许多有关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廖建十分支持贸大学子们在系统掌握书本知识之后,将更多的视线放在现实生活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游学等方式更深入、全面了解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这样的经历会使人终身受益。“过去是理论结合实际,现在是要了解世界更要了解自己,特别是对于自己国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廖建说道。纵然目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地方接待能力不足和缺少合适导师引导的问题,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自己多“下功夫”。
此外,廖建还强调学生需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各种知识都是有副作用的,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将知识融化,变成自己的力量。”廖建同时提出了对于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思考。他表示一味地尊重传统不可取。但在创新的途中也不能忽视传统,他指出苏州将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廖建强调的最后一点是勇气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不能给自己“留退路”,只有做到“破釜沉舟”才能走得更远。最终,廖建表达了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广大优秀得贸大学子的热情欢迎,他期待看到更多贸大人来到苏州发展。
纪录片《创新之城》中说到:“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时苏州改革开放光彩夺目的新篇章,是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后来居上的一块高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新鲜经验,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廖建将创新与开放之根埋于苏州,以先知博见成就苏州之光彩,他将一生年华融于苏州的蜕变,他是这座“创新之城”的最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