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头条 > 正文

新闻头条

青春榜样 | 甘海昀:流年可忆,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1日 编辑: 孙嘉璇

【编者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不仅有百花争艳,还有人才济济。书香浓郁,青春洋溢的校园里,一个个不舍的身影定格在相机中,停留在花香里。如今明明应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却因为疫情不得不暂时停止新鲜血液的输入,尽管就业如此艰难,我校依然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披荆斩棘,杀出重围,成为母校的骄傲,也成为他们自己的骄傲!祝愿每一个走出惠园的贸大人,都能够乘风破浪、随心所欲,朝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努力奋斗!在此党委宣传部与招生就业处联合推出“2020优秀毕业生专访”专题,与大家一起分享毕业生们的成长故事。

 

甘海昀:流年可忆,未来可期

记者 孙嘉璇

甘海昀,英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6级本科生。学习成绩优秀、实践经验丰富,课余生活充实,曾担任2017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特约记者、2019人民网“你好,我的大学”特别企划主持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闻网记者团团长、采访部部长。2017年获北京市大学生记者基本功大赛新媒体创意奖、团队二等奖,完成多份校外实习工作,曾在中国日报社、《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社、环球教育集团等等进行实习。即将成为新东方北京学校教学培训生项目成员。

兴之所至,心之所向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甘海昀有着很深的感悟。她认为,想要精通一门语言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的努力,课堂上跟紧老师的长难句的解析或者词汇上的扩展和积累,课后看一些英语小说或电影,是有效的搭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甘海昀经常自己对着镜子练习读英语,“读书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这是她学习多年英语总结出的经验。

除了通过接触英美流行文化来辅助语言学习之外,从特定的历史角度去钻研语言学习也是她摸索出的一条虽非捷径、但却受益匪浅的方式。从小学习钢琴的甘海昀对西方音乐史非常地感兴趣,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十分枯燥,但是她却能从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不同的音乐风格存在于哪个音乐背景中,不同的音乐背景又对应着什么时代,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现象等等,皆是甘海昀精神世界的砖垒。

身为学生的甘海昀对英语以兴趣为主,而如今经历着向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却让她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英语学习最根本和扎实的提高途径,不外乎对于单词的记忆,但这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时教师的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甘海昀认为,词汇背诵、应试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文化渗透、文化普及更为深重,教师应该在教授方法的同时,带入不同领域的文化现象的传授,这才是能真正让语言文化融入血液的道途。

以梦为马,从学生记者到官媒管理者

年轻就是敢拼,青春就是给年轻人试错的机会。甘海昀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这句话的含义。对于初入惠园的她来说,媒体、记者、搜索问题、创作稿件等等,这一切本对她来说都是新鲜而遥远的名词,但是天生的好奇心不断地驱使她走进融媒体的世界。

“必须发挥主动性,将想法变为现实”,要做学校的官方媒体,各种阻碍和压力必然不少,这时有人选择退缩,有人选择攻克,甘海昀就是后者。已经成功延续四年的原创推送“双11”系列,在最初便是诞生于她的笔下。大一时还略显稚嫩的她,面对这么重要的文案撰写,并没有被传统思路束缚住手脚,相反,她发起了头脑风暴,进行大胆的创新与融合。“在当今社会的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下,纯粹意识流、空洞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思维活跃、有中心思想的文字才会更加受到读者青睐。”甘海昀一直坚信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字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最打动人的,这也是作为一个记者、一个新媒体人工作的责任。

大二时,身为采访部部长的甘海昀,作为队长带领三名组员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记者基本功大赛,第一次担当大任的她携队友经过了赛前的通宵备赛,最后以第二名的成绩挺进决赛。虽然许多人都觉得这个成绩已经足够优秀了,但是扛起大旗的她却认为这个结果并不理想,甚至一度对自己作为学生记者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直到后来,在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的现场转播活动中,她了解并参与到真正的媒体如何进行前期准备、切入报道事件,逐渐从自我否定转移到自我肯定,找准了自己面对新闻事业的清晰定位。

大三时,甘海昀担任了校新闻网记者团团长的职务,经历过历练的她,眼界和心境都已不同于往昔。曾经的她,可能只是一名专注于采访和文案撰写的记者,但是已经作为团长的她,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在统筹规划又一次人民网的直播活动时,面对具体人员的分工,繁琐复杂前期的准备,解决临场的突发状况以及学校的舆情监控,她都能迎刃而解。甘海昀告诉我们,直播活动其实十分紧张,细节的站位和走位都有严格的规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任何一个小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活动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恰恰是锻炼她的最好舞台。

“管理者重在荣誉感”这是身为团队管理者时甘海昀最深的感受。事情的处理、人员的分配其实非常考验个人办事的效率以及条理性,学校、社团、老师、同事各个方面的信息都需要部门领导者进行沟通协调。这意味不仅要考虑到每个部员的处事风格,还要考虑到部门成员的办事能力,尽量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跟上脚步,不要被落下。“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是管理者的荣誉感,更是部门每一位成员的荣誉感。

实习战场锤真知,媒体精神见实章

实习,对于甘海昀来说更偏向于一种兴趣爱好的深度挖掘。中国日报以及VOGUE两家媒体的应聘,皆出于她对文化现象、娱乐产业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她走进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媒体----前者严肃规正,后者活力时尚,主要区别就在于不同的受众和需要关注的焦点。但是不论哪种媒体,都要做到的,是要在语言以及工作中保持严谨。这样严格的要求是对她语言表达方面的一种锻炼,“身为媒体工作者,语言是神圣的,想说的话都要斟字酌句,不要有任何的歧义。”

在实习工作中,她也承受了许多额外的压力,除了繁忙的课业,心态上的磨砺更为“致命”。讨论拍摄方案,敲定拍摄细节这种会议,经常一开就到凌晨两三点,最后发生突发情况拍摄取消,前功尽弃这都是常事。

然负压前行,途中更多的是未知的挑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新兴媒体平台的内容和运营模式,作者及运营者的角度与读者便大相径庭。 通过各种不同的实习工作,甘海昀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本来就具有创新思维的她,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变得更愿意思考,更愿意探索新奇的事物。同时,她认为任何一份工作能够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都是一时的,但是经验的积累会让人“升值”,正如她所说的,“创作的时候,艺术爱你”。

面对实习压力,她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经验不在多,而是在精。“公司的甄别对于大学生的实习至关重要。”面临高质量实习平台常态的“压力面试”“团灭”,她谈到,自己并没有畏惧感,“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自己对人生路的思考和反馈,要知道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念的是什么。”寻求一份合适的实习工作更是一种对行业的探索,未来的你究竟愿不愿意为这份工作、这份职业耗尽青春并无怨无悔,都能够从各种工作的尝试中得出结论。“如果学业和实习工作能够相辅相成,固然是完美结局,但若不是,也欢迎大家在其他领域绽放光芒。”人生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面对未知的可能,直面现实,并自我剖析,是年轻人应该蕴含的能量。

突破框架旧拘束,探索人生新可能

“人生的各个阶段其实都有不同的意义,有些事情可能体验过就足够,归零重来更有挑战。”本来所有人都以为,甘海昀应该在新媒体行业大展拳脚,但是最后她却选择了与其专业息息相关的英语教育行业,“想要兼输入与输出为一体的职业”,这是她选择教育行业的理由。在她看来,教育和记者其实在某个方面是相通的,都契合了她所追求的输入信息,输出价值的意义。在已经明确自己对于传媒的偏好和能力时,选择一个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相对陌生的职业,可能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让她感到更加兴奋。于这个行业,她期待着不断输入新的灵感,通过不同的关系社交,在不同人身上寻找看待事物的新启发,通过自己思想的加工和修饰表达,让更多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对于甘海昀来说,就业的历练,也是一种清晰自己未来道路的实战舞台,她期望自己能够一直带着理性和坚守,过好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

“把自己的观点更多的融入教学当中,让独特优秀的教学方法永远留存下来”这目前是甘海昀最大的梦想。从前做新媒体时,甘海昀也有过片刻的失落,短视频时代的出现,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无法长时间集中,故而尽管自己用尽心血做成的策划与方案,受到的关注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她觉得,教育行业或许会不太一样,“想留下些什么”的想法让甘海昀有更大的野心,也不甘于总是做“被遗忘”的那部分,而是希望自己的存在有价值、有意义。

“对自己有信念”,这六个字是甘海昀送给自己、也送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学习、工作、生活都是生命的征途,带信念前行,扎实地过好人生的每一个弯道,澄澈为人,纯粹做事。

愿惠园流年可忆,未来前路可期。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