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中国金融学院供稿)4月26日-27日,由《金融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主办的“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金融学院院长联席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监管、学界、金融机构研究部门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办好金融学术期刊凝聚智慧,为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建言献策。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主持开幕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远企在讲话中指出,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关系紧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融结构。“在特定阶段究竟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结构才能对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促进作用,仍然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金融结构体系。” 肖远企表示,监管的主要目标是防风险,监管框架应建立在以风险为本这一基础上。监管理论与规则既需要能有效防控和处置已发生的风险,也要具有前瞻性,引领引导金融活动规范发展,提高早识别、早预警、早缓释、早处置的能力。如何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更加有效、更加完善的监管框架,仍需有更多理论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在讲话中指出,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一。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特别是金融学及相关专业,要紧紧围绕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加快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一要着力加强政治能力培养。聚焦培根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金融强国的奋斗之中。二要着力加快金融学科建设。自觉构建中国特色自主金融知识体系,以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构建为框架,以发掘和撰写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优秀案例为切入点,融入到课程、教材、教师的建设和培育过程中,为加快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打好基础。三要着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学生熟悉数字金融发展前沿,掌握绿色发展趋势和高科技行业动态,明晰信息科技与金融学科交叉融合的效能机遇和风险挑战。要注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加大“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推进跨学科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要着力培养全球胜任力。培养较强跨境金融业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深刻理解外国语言文化、国外金融、法律以及风土人情等,熟悉国际金融规则和世界金融市场,具备较强的全球胜任能力。五要着力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高校与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实际部门紧密合作,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熟悉监管要求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六要着力强化崇高职业理想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着力培养金融人才崇高的职业理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强国建设伟大事业中,融入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在会议上发布了《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施一宁副教授、王天一教授、学生陶枫林及中国银保传媒专家朱太辉博士合作完成。该指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强国建设“六大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对外开放,构建“6+1”七大维度指标体系,具体涵盖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市场特色,立足中国国情,搜集大量微观数据,拆分至27个二级维度指标,以及220个底层指标,力求全面刻画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特征;在方法上创新引入机器学习,如稀疏主成分分析,流形学习类算法ISOmap, LLE等,捕捉底层指标的非线性动态变化。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王天一主持报告发布和主旨演讲环节,并代表主办方对来宾表示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