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这实际上是个被渲染、炒作出来的伪命题。考虑下中国的人口基数、国土面积和经济发达程度,再与目前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数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跟美国、日本等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高校数量反而是严重不足的。他建议,学生们在就业时要明白想做将军必须先做士兵,当下手也是成功,把经历过的苦累当做难得的经验。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社会一直存在争议,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确实难,而有关部门和高校却总是坚定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那么难。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其实是因为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
有关部门和高校认为大学生就业不难,是完全从“数量”角度。理由通常有二,一是我国大学生数量并不多,尤其是占国民人口比例还比较低,虽然我国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但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只有1.2亿,也就是说,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万人;而在美国,每10万人口中,具有本科学历者有2.4万,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实在“太少”。这也是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坚持扩招的理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数量,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吻合。
但问题是,这只看到大学生数量的差异,没有看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总体而言,美国的高校,定位比较清晰,办学各具特色,不像我国高校,所有高校千校一面,学校办学缺乏自主权,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另外,美国高校,不论是综合性名校,还是社区学院、职业学院,只要是得到认证的高校,都实行“严出”教育模式,学生很难混到文凭,这和我国高校的“严进宽出”模式也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可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社会用人单位认可。
再就是,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服务业的附加值只占GDP的47%,这和美国GDP中服务业的附加值占GDP的80%以上相距甚远。而这与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密切相关,如果缺乏创新创造人才,在产品研发、设计、营销、技术服务上没有话语权,我国就将一直处于价值链最低端,这既影响经济的增长,又反过来制约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服务业是吸收大学生最多的产业。
认为大学生就业不难的另一个理由是,现在有相当数量学生是“有业不就”,只要大学生放低身段,立足“普通劳动者”,就不难找到工作。
大学毕业生当然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合理定位择业目标,但是,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意识到,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只能找一个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能胜任的工作,且很难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希望,这样的大学,对受教育者会有吸引力吗?高等教育回报给受教育者的,不能只是一纸文凭,而应该是高质量的教育,包括完善受教育者个体,同时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换言之,大学毕业生不但要就业,还要高质量就业。
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伪命题,而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规模发展,要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我国高校不能用大学生比例还不高、社会存在“招工难”来掩饰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质量问题,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回报。这一方面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自主办学空间,另一方面,应在高校内实行现代治理,让学校摆脱行政和功利因素影响,办出学校的个性与特色。
附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3/15/c_1118330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