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职业测评只是让人们了解自我的一个途径,不要把它当作未来职业的一种框架和规定,要把测评结果和现实找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的小杨毕业后在一家职业测评规划机构接受了专业人士的职业指导,测评结果显示她适合做与公关和人事相关的工作,她便专注于公关与人事领域的求职。
然而受聘某公关公司工作还不到两个月,她就感觉自己身心透支,疲惫不堪。很快,她辞掉了这份工作,在某杂志社找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编辑工作,她觉得还是与文字打交道更加得心应手。
职业测评为求职者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测评结果就一定是求职者的目的地吗?每次为咨询者做完职业测评,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的职业规划师袁波都要奉送一句话:“不要把职业测评当神话,它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袁波介绍,职业测评是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上,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可以量化的检测手段,对人的能力、个性、职业兴趣、人生价值观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评,帮助求职者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职业趋向和本身的业务能力。职业测评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帮助个人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二是帮助企业选拔人才,调配岗位等。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测评专家、项目经理心理学博士迟英梅认为,进行职业测评可以让人更加了解自己,帮助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
“社会学的工作并不好找,但我放弃了好几次工作的机会,总觉得自己的心另有所属。”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权衡,北京大学研究生李勇刚找到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测评,结果显示他适合做古代文字的研究工作。李勇刚本科读的是新闻专业,研究生转到了社会学方面,面临就业时他却觉得这两个专业自己都不喜欢。李勇刚宿舍的书架上全是和国学有关的书籍,书中密密麻麻的读书记号让人吃惊。“我从3岁起就开始背诵四书五经,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对国学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书架上的书我几乎都读了3遍以上。从大学到现在,我坚持天天早上读古文。但是就业的专业依赖使我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拿到职业测评结果后,我整整想了一夜,终于想清楚了自己该何去何从。”
迟英梅说:“求职和择业之前,充分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意识到但又说不清楚的特点,职业测评能够对这些特点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使我们能够比较理性地把握自己。”
广州大学卓同学一脸沮丧,由于认定了老师这个职业,毕业已经一年的她至今还没找到工作。“毕业的时候我在网上做了一份职业测试,结果分析显示我适合当老师,在广州我跑了不下10所中学,没有一所学校对我感兴趣,有的连简历都不肯收。”处处碰壁的她却还沉迷在测评的结果中,“测评软件一定有很高的科学性,我一定具有当老师的潜质,只是用人单位还没发现而已。”
迟英梅认为:“准确地说,职业测评是一个了解自我的工具,它能够督促你去思考某些问题,探求自我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测评可以体现你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潜能、职业发展倾向等,但并不是个人具体工作能力的充分证明,不要把它当作未来职业的一种框架和规定,更不能全部依靠测评结果来找工作。要把测评结果和现实找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规划师袁波也认为,不能盲目夸大职业测评的作用,更不能将其作为求职过程中唯一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
“我刚进学校就在老师的组织下做了职业测评规划,最近我又做了一次,测评结果显示我适合做有挑战性的工作。”黄伟航是广东华南农业大学03级本科生,由于在学校中担任过学院党委副书记的职务,“经常在学校中组织一些活动,熟悉的老师和朋友都建议我从事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然而我更倾向于公务员的工作。”黄伟航认为,职业测评的结果对他找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我很愿意接受此类测评,觉得经过测评可以增加对自身的了解,比如性格方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姚同学也非常理性地指出,“适合做某种工作”只是具有概率上的意义,现实中的诸多条件制约着我们的求职选择,比如自身拥有的资源,比如偶然的机遇,这些因素都是职业能力测评所无法考虑的变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我国职业测评机构良莠不齐,在正规的测评机构,科学的心理测评经过正规职业测评师的解释,可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在非专业测评机构进行职业测评,反而会对职业生涯造成消极的影响。”迟英梅说,“进行测评的时候,需要选择比较权威的测评工具,用心理学可信度的测量标准,一般要达到0.6以上。”
据了解,职业测评在中国刚刚起步,大部分的测评软件引自国外,由于语言体系、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测评软件的适用度存在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