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海涛)在4月29日我校召开的2008年就业工作会议上,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冷柏军以“继续深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题汇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以“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题汇报商学院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夏海泉以“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学生交流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题介绍我校学生国际交流工作,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巩喜云以“深化全员化理念,全面推进就业工作”为题重点介绍信息学院全员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经验,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曹亚红以“踏破铁鞋寻觅处,得来全要费功夫”为题介绍法学院学生就业工作。
继续深入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总支书记 冷柏军
几年来,在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教职员工的协调和共同努力下,经贸学院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同时,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些一方面说明我校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综合学习、教育之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就业工作指导工作比较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校倡导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保证和提高。
一、创新思路,分类教育,在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多元化培养特色
学生就业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德、智、体等方面综合素质,更取决于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即大学生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经贸学院对此非常重视,对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和实现方法上做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
一是要加强学生的优势培养。由于我校学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外语能力很强,这是他们的一个亮点。所以我们不但注重在全过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外语的学习,几年前我们就在全国首创并坚持鼓励学生用英文写毕业论文,目前已有200余名学生顺利完成论文答辩,这一措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由于我院学生入学起点高,大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对学校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但毕竟学生的个人学习目标不尽相同,有的学生选择攀登学术高峰,有的学生选择的就业,走向职场。为此,培养中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高端的,将来走学术道路的;中间是职业和学术相结合,即能文能武;第三个是职业方向特别明显的,少而精,能够体现我们经贸大学特点。经贸学院自2005年起创建了实验班,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实验班学生在参加各类大赛中的好成绩,显示出他们的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通过建立指导学生自主实习的制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最后在职场上学生凭借的不只是一纸成绩单,也不只是参加了什么活动来参加竞争,而应该是他的综合能力。
三是要增强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学生最终走到就业市场的第一线要靠自己的实力,他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四年所积累出来的结果。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清晰地定义学生就业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使得他能文能武,比如“国际贸易技能排序”课题就能很好地把学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据部分用人单位都反映,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一些专业性技能,比如应用计算机基础、文字写作能力则比较弱。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的,即学生要有知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基础以及文字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是要扩展学生的视野。毕业生既可以到国家部委机关、大型国企、外企以及国际机构就业,也可以到基层、西部等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就业市场还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从近几年的就业实践中看,我们学校的主要用人单位,特别是大型的、高端的外资企业,非常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经历,包括出国实习锻炼的经历。经贸学院所组织的“迪斯尼实习项目”、“中港实习生项目”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一方面要在就业中坚持高端就业的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能切实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的实习实践渠道,让他们在学业之余,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二、进一步提高就业专业化指导力度,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的、人性化服务
随着就业工作双向选择模式的继续深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相互了解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几年来,学校加强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力度,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呈现专业化的趋势,但也可能还与真正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如职业规划教育、求职技巧、就业心理指导、困难学生就业、户籍政策问题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和院系都应该创造条件,使得我们这些第一线工作的同志,都能成为人力资源专家,这样将能对我们学生的就业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积极探索教育规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国际商学院院长 张新民
我谈的是教育规律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教育规律问题,商学院在本科教育规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更多的是强调职能式的专业知识培养,典型的就是会计和营销专业,而现代教育规律强调什么呢,它不强调我是谁,而是强调我服务谁。在一个企业里不是自己最重要,而是和一个集体整合以后形成优化组合,这才是最终的目标。所以在商学院本科培养中,我们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各个专业的基本技能,比如会计也要知道企业管理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营销的也要知道企业战略是什么等等。所以我们强调这种教育应该是商学院基本的教育模式。统一这个认识后,我们从2001年开始探索不分专业的大类招生,其实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甚至到现在,院内领导及学系的意见也没有完全一致,始终存在分歧,这导致在开展工作中有一些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做了,在招生过程中按工商管理类招生,到大二才开始分专业,我们会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也要保证各个专业基本的教育规模,到目前各个专业每年每个专业都有人选择。现在全国至少有三百多所商学院,竞争日益激烈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从2003年开始,我们和ACCA合作,2004年开始和CGA合作,据我了解,去年的33个ACCA毕业生,24个是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7个继续读研究生,2个在国内大公司工作,就业都不错,由此看来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我们会计专业的竞争优势,其他专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专业比较集中,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占得比重比较大;另外本科招生规模究竟应该是多少,因为本科生招生过多或者专业结构分散给学员师资安排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呢,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一些。总体来说,本科教育是我们的基础,在今后呢我们要加强各个专业的竞争优势,推动我们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如何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学生交流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
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 夏海泉
近年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校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人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是否具有国际企业工作经验和独到的全球视野往往是毕业生能否赢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1. 提高认识,完善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好比企业一样,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一流的大学不仅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设备和一流的科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创造的价值和为学校带来的声誉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决定了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就业竞争力则是素质的体现,学校若具备良好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在国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理念里,教与学的过程十分重要,特别是课堂外的教学经历,给学生提供课堂外学习的机会和经历。国外对在校生的培养非常注重和鼓励学生学习期间获得异国学习、实习、交流的经历,有不少国外大学把拥有海外的经历作为对每个学生毕业前必须的要求,算作学分。美欧许多大学都利用暑假或寒假由教授或负责海外项目的老师带队,到不同国家去进行短期学习旅游,了解外国文化、经济等相关知识。我处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国外交流学生和海外学习项目团组,接触到来自各国的学生,很多外国学生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无知、知之甚少、乃至可笑的地步,但经过这样的来华实践活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原来对中国所持的偏见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这就是海外交流项目的目的所在。有很多参与过来华交流的外国学生毕业后带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在中国找到了工作。国外从学校到企业给予在校生海外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可观的,校方鼓励学生自筹资金来支持在校生参与海外交流项目,有些企业会给学生提供财力上的支持,但要求学生在海外交流期间为该企业做相关的市场调研,这样,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获益,尤其是学生在寻求企业支持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国外开展的市场调研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国外的学校同时也会提供一些相应的资金来资助学习优异但家境贫困的在校生出国交流。今年4月25日,哈佛大学收到其校友(1936年毕业)、慈善家戴维•洛克菲勒捐赠的一亿美元,洛克菲勒承诺“要让哈佛学生有更多获得国际经验和学习艺术的机会。”洛克菲勒说:“哈佛大学开阔了我的眼界,也开启了我的心智。”“因为哈佛对语言的要求,我在1933年去德国呆了一个夏天,亲眼看到法西斯主义抬头的先兆,而且哈佛是我开始学习艺术的地方,哈佛教给我的知识框架使我理解了我整个一生中看到和经历过的一切。”这笔捐款中的7000万美元将用于哈佛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他们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服务、工作、研究和旅行来达到这一目的。其中一些将作为助学金发给那些付不起国际旅费的学生。剩下的3000万美元将用于艺术教育,包括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创建一个新的学习中心。
过去我国经济实力还比较弱,组织在校生出国进行交流活动收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基本上停留在与国外互换免费学生交换项目,规模受到限制。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生家庭在经济上具备了支持子女赴国外交流的能力,家长和学生都意识到出国交流对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个人能力的锻炼、尤其是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国际视野、领导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 我校国际交流项目为在校生提供的交流渠道
我校办学国际化的特色就是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为此,我校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在校生走出国门、接触异域文化、拓宽视野、增长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当学生置身于异国他乡,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能很快适应陌生新环境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具备良好的潜力。我校历来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参加国际性赛事,如‘欧莱雅全球商业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出国短期学习、交流、实习、攻读双学位项目、参加海外假期夏令营等。目前我校与欧、美、亚洲、澳洲、南美一些国家有互换学生的项目,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出国学习的机会。此外,出国实习项目自1997年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项目开始以来,每年的出国实习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于1948年在欧洲成立,是全球最大的学生管理的、非政治性、非盈利性的学生协会,现在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00名会员(其中大部分是商学院、经济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它通过世界范围内的青年学生提供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拥有一个全球性的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学习管理技能、培养社会合作的责任感、发掘领导才能等。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参与过AIESEC实习项目的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被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优先选择。仅凭就业率数字是体现不出经贸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真正能体现这一竞争力的是毕业生是否进入社会的高层次。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获得了在企业的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学到了面试技巧、社交技巧、团队合作等职场上的关键能力,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和长期就业前景。迪斯尼实习项目是从去年开始的在校生实习项目,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了70至80名实习生的名额。此外,我校积极与国外交流院校洽谈,努力开拓学生交流的新渠道,今年与美国海外学习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为我校在校生出国赴欧美国家知名大学学习提供了新的渠道。我校与国外院校合作,由我校教师带队,组织在校生赴国外参加暑期海外游学项目。
除学生出国进行交流外,为教师出国讲学、研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与此同时,引进优质外专、外教,提升引智质量,引进学术界名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举办系列讲座,与国外大学联合举办暑期学习项目,使我校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3.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们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是更新理念,统一认识。全校各相关部门应互相支持、配合,在政策上给予学生各种灵活的机制,在出国实习关于休学、毕业时间、论文答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灵活度和提供相应的便利。国内个别大学已经设立了本科生对外交流基金,并使奖学金与专门对外交流基金相配套,用于支持学生去国外短期访问。我校应该考虑建立专项交流基金,用于支持一些在校生的涉外交流活动,例如争取校友提供的财力支持。
继续开拓新的交流渠道,与一些企业、基金会、国外驻华使团和机构保持沟通,利用外部资源的资助来促进学生对外交流活动。(英国龙比亚大学最近与英国一家基金会签署了协议,专门资助中国名牌大学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出国学习或实习项目)。尝试中国在校生与外国留学生合住同一宿舍,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我校目前与国外一些大学开展的2+3双学士项目(计划内本科生)、3+1双学士项目(计划内本科生)和1+1双学位项目(计划内硕士生)正是为了提高我校学生就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设置的。
深化全员化理念 全面推进就业工作
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 巩喜云
一、 就业全员化的基本做法
1、 全员化含义:全院教职工;已毕业学生;拟就业学生全体积极参与。
2、推行院领导、教职工、毕业生全员参与的就业联动机制
2004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院提出就业全员化的口号。院领导通过会议等各种场合,呼吁教职工把就业与学院生存紧密相联,积极关心就业,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并对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2005年,全员化试行量化管理,院领导提供3-5个有效信息,系主任提供2个以上信息,鼓励其他教职工多提供信息;2006年,全员化概念拓展到已毕业学生,学院利用已毕业学生返校时机,积极宣传人才培养情况,建议校友协助学院拓展就业渠道。
2006-08年,主管学生工作的张志娟书记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摸底和指导。对于思想上有负担、求职受挫、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做到逐一谈话、耐心指导、分类管理、个性化指导。
除此之外,学院教师利用上课、选课指导、论文指导等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就业过程中准确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 就业全员化的效果和成因
1、 近四年来,全院教职工提供有效信息33条,实现就业15人;已毕业学生提供有效信息10多条,实现就业5人(中化2人,五矿1人,中石化1人,甲骨文1人)。
2、 近四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学校前茅。2007年就业率98%,其中参加工作占70.8%,考研12.4%,出国15%,继续考研即未就业2%;截至2008年4月29日止,信管专业、电商专业就业率排在前七名 (全校30个专业)。
3、 学院就业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院领导高度重视,经常召开就业专题研讨会,带头挖掘就业信息,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学院重视课程体系的不断调整,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是张志娟副书记工作细致,富有创新;四是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就业指导中心对我院给予专业化指导和经费支持。
三、 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1、 面临的困难。尽管全员化理念在学院得到推广,但目前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院的信管和电商专业在全校属于非热门专业;有些用人单位不了解学院情况;学生有业不就,就业竞争力差,就业层次需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今后工作思路。一是抓好出口,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深度宣传学院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让用人单位了解信息学院,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同时加强就业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指导;二是抓好出口的同时关注进口以及培养过程,即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提高生源质量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尝试实验班、本硕连读、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狠下功夫,最终实现学院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满意度的“三高”目标。
踏破铁鞋寻觅处,得来全要费功夫
-----法学院2007年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会
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曹亚红
一、法学院2007年就业工作情况
近几年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在全国范围来看都非常低迷,据法制网报道:2006年法学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在全部文科中排在倒数第二,2007年是倒数第一。我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95.83%,120名毕业生中59人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50余人在大型国企、外企和涉外律所就职,实现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目标。这里面既蕴含着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期望;也包含着学校学工部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全方位指导,更是法学院全院师生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了大量而艰苦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果。
周济部长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位“双困”毕业生。回首2007年的就业工作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对于每一名学生我们都是满怀激情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一对一”的、倾心倾力的精力与智慧的投入。
二、法学院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全面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提炼
1、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建构学院“全员化”的就业工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的光荣责任和使命。
法学院重视本科生就业工作,院长和院务会经常听取副书记关于学生工作的汇报和意见,并一起研讨学院的就业工作。学院根据社会和就业需要不断完善本科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注意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指导、宣传就业、推荐学生方面的作用;重视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2007年我院三名学生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法学院初步形成了学院领导重视,学生部门全力以赴,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工作体系。
2、带着深厚感情、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服务手段,扎实作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们将这方面的工作归纳为三个“紧密结合”:
1) 学生管理工作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就业工作的“全程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实行了全程的“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了学生个性化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类指导;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通过沟通达到理解和信任,使其成为充分就业的积极因素。推动学生间互助、互动,以免试推研学生的为主,组成“考研”、“就业”和“出国”三个互助组,形成学生间自我管理、资源共享的团结互助局面。始终把贫困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个性突出学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与他们交心交朋友,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考研落榜生及时跟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优势,建立信心。法学院网站开辟专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巧以及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的“软实力”。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结合时政学习和日常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个人的前途和事业和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立足基层,服务西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的“软实力”;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03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其中有不少学校知名的英才、俊才,如王向伊、赵天枢、王宇航、许遥遥…等,20余人参加过“邓研会”,5班团支部曾被评为北京市先锋团支部,党支部的党日立项获学校三等奖,38名党员和14名入党积极分子全部高质量就业,2人支边,1人任村官。
3)二课堂活动与一课堂紧密结合共同打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加强就业市场的开拓,2007年我院实习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专业实习与实际就业联系加强;凭借校科研基金和沈四宝奖学金的资助,组织学生进行了20余项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03级近40%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刘朋、沈成的论文2007年正式发表。组织学生参加了贸仲主办的“贸仲杯”、清华主办的“理律杯”法律竞赛,组织了学院的中英文“模拟仲裁比赛”、法律知识竞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学校的运动会也是我院重视的赛事活动, 400余人的法学院是学校近两届运动会的前三名,锻炼和展现的法学院拼搏向上的优良学风。组织学生参加了美国美迈斯律所奖学金、美国重达律所奖学金、沈四宝奖学金、中伦金通律所奖学金的评选,扩大了学院影响力,为优秀学生搭建更高的平台; 2007年在北京全部10个美迈斯律所奖学金中,我校独得4个。学生王向伊同年获得两项美国律所奖学金,并获得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以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二课堂活动促进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深化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效果,全面提高了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
三、一点感言
“踏破铁鞋寻觅处,得来全要费功夫”,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很重要,但它不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高素质的人才和突出的竞争力来自学校和专业的实力以及高质量的教学。 “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促进就业”,让我们共同努力!
(发言收集整理 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