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扶困助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新意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说它充满新意,是因为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上,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包括“奖、减、贷、助、免”在内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扶困助学,已经从民间互助,上升到国家主导、政府行为这样一个新的高度。
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宣布,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将由2006年的中央财政投入1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5亿元,2008年将安排200亿元。这是国家对困难学生提供的更大力度的支持、更有效的政策保障。
党和政府的巨大投入,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劳动意识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助下,将有一大批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并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为此,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与本报携手,从6月4日起特别推出了“助学政策,助我成才”专栏。该栏计划持续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我们将热忱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真实反映他们改变命运和成长成才的事迹,并将这些优秀大学生人物报送本报年度“自强之星”的评选。
从今天起,该栏目移至《校园周刊》刊出。欢迎各地高校及广大同学积极参与。让我们一起在这块园地里共同耕耘,相互勉励,分享感动和成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汪璐
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又是毕业时,回想4年的大学生活,是充实而愉快的。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高考结束的时候,父亲退休,母亲下岗。这样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民政部门在当年给了我家1000元的补助,但是高额的学费依然无法解决。就在这时,我们得知国家可以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我成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开学没多久,在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安排下,我到学校保卫处治安服务队勤工助学。工作并不辛苦,每周工作8小时,每月有250元的工资。对我来说,这份工作不太影响学习,而且工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了。
大学期间,我一直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每天早上都会听收音机里的英语新闻,晚上自习到很晚。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一结束的时候,我取得了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年我获得一次国家二等奖学金,一次建联兴业特等奖学金,并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不仅免除了一学期的学费,而且还有足够的钱作为生活费。
我知道大学的生活并不只是学习,我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2004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英文戏剧大赛,我们排演的话剧“青春禁忌游戏”获得了第一名;2005年我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我是校英文辩论队队员,并同时担任校英语协会口语部部长。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大三开始,我做了几份兼职,给外国学生当中文老师,辅导经济学。这几份兼职不仅可以挣到一些收入,也让我有了和其他国家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大三的专业课很多,我丝毫不敢懈怠,大三下学期的专业课,我的平均成绩是90分。
由于我前3年的综合成绩排在专业第四,可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又是一个好消息,一是短期去向已经确定,另外可以免交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从2006年10月起,我在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国际部实习,主要负责翻译工作。在约半年的实习生活中,我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许多,尤其是自己的能力得到领导的认可让我很开心。2007年4月,我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这是对我过去表现的肯定,我也会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告别本科阶段的生活,如果没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如果没有勤工助学岗位,如果没有奖学金,我的大学生涯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临近毕业,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大学四年是精彩的,没有虚度光阴。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