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国际商学院供稿) 2013年,金秋岁月,是收获时节。我校国际商学院先后成功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各1项,获得资助经费共395万元。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及其竞争优势研究》(批准号:71332007),资助金额225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研究》(批准号:13JZD017),资助金额80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批准号:13JBG001),第一期资助金额90万。
三大项目均是国际商学院院零的突破,资助经费也再创新高。这背后,是课题负责人林汉川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默默付出。日前,记者对林汉川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成功经验与秘诀。
林汉川教授用“拼搏、创新、质量”六字真言概括了他的感受。“拼搏是起点”,林汉川认为“拼搏”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内涵:首先是魄力和胆量,敢于申报这些国内顶尖级重大项目,必须克服自身职称到顶、项目层次越高失败风险越大、以及年龄高面子大的困难,依靠高昂斗志,拼搏创新;二是要有敢于打破大项目被985名校垄断的勇气,力排万难,与985名校竞争,为提升本校科研地位与实力做出贡献;三是善于抓住机遇拼搏,只要这些重大课题指南中有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选题,尽管是由其他相关专家提出的,也要敢于亮剑,这次林汉川中标的两个大项目均是由其他专家提出的选题;四是靠坚强的毅力拼搏,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三个大项目的申报工作,林汉川及其团队持之以恒坚持六个月的战斗,每天清晨5:30起床,晚上12:30睡觉,团队腊月28放假,正月初三就开工,他本人更是大年三十和初一仍在战斗。
“创新是关键”。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而言,评审专家们反馈的意见一致认为创新性强:该“课题的学术思想有较好的创新性,特别是研究嵌入全球价值网下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模式以及异质性企业有效推进转型升级战略模式的选择等内容都具有很好的新意”;“四链融合的思路有很好的新意,同时从异质性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模式的讨论,并根据研究团队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预期该研究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有望在大企业如何嵌入全球价值网络和OEM转型升级战略模式的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教育部重大项目来说,该项目构建了由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新闻传播等学科交叉融为一体的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战略研究体系,并通过“官产学”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中国亟需解决的提升产品海外形象的战略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进而实现“顶天立地”的立项新思路。对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之所以能成为全国100多高校申请者中只批准5项的立项者之一,并位于榜首,也在于该研究报告从研究内容到机制体制上实现了协同创新。
“质量是保障”。一是三个大项目申报表质量优先,真正实现“无疵点”。据项目评审专家反馈意见,该项目“学术思想具有鲜明创新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丰富充实、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行、研究基础扎实、研究队伍强大”;二是项目特色鲜明,理论创新与智库作用突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针对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索面向未来国内外竞争格局下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方向选择定位的理论模型;教育部重大项目致力于构建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战略系统;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在前期获得的一系列领导批示、专家建议和成果要报基础上,为构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智力支持,这些项目均发挥了智库作用;三是项目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与积累,包括林汉川和项目组成员主持的国家级重大、重点与一般项目、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A类)、国内高水平期刊论文(A类)、研究报告的领导批示(李克强、王岐山等)、省部级奖励(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以及丰富详实的案例库与数据库等,都提供了高水平研究基础与质量保障。
采访的最后,林汉川特别强调,三大项目的中标,离不开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关怀与支持,非常感谢校领导、院领导、科研处、兄弟学院领导与老师们的帮助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