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征集各地、各部门、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鼓励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经验总结,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等机构举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共征集国内各类作品1643件。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环节,最终评选出98件获奖作品。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伟玉博士与王志民教授合作的论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发展援助与减贫合作的模式创新》从164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论文类“优秀奖”。该论文刊登在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杂志《中国高校社会科学》(CSSCI)2020年第2期。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国家乡村振兴局)获奖公示
获奖证书
2020年9月月,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举办的“习近平扶贫论述研究成果征集交流研讨会暨习近平扶贫论述系列研究工作结项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李富君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获奖教师张伟玉博士出席了颁奖典礼。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颁奖典礼
该论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手,界定了“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发展援助和国际减贫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了生物学中“共生”的概念,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系统总结和提炼了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在减贫领域的经验和贡献,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减贫理论和国际发展援助理论和模式,即“命运共生模式”。同时,对命运共生型国际援助与减贫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内涵进行了提炼和阐释,提出该模式强调援助国与受援国关系的平等性,强调不同参与主体间的互助性,强调援助国与受援国的互惠性,强调援助目标和群体的精准性,强调不同援助模式间的包容性。“命运共生模式”的提出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国际发展援助和国际减贫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丰富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