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邵尧森 摄影 张沁蕊)12月3日晚18:30,我校通识大讲堂图书馆人文文化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及其文化遗产”于图书馆109报告厅正式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郗志群担任本次讲座主讲人。本次讲座由我校图书馆、教务处和民革朝阳区第七支部共同举办。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文化遗产项目。“运河”这一独特而底蕴丰富的文化符号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并重视。
讲座伊始,郗志群按照时间顺序,为听众梳理了中央及北京市针对“运河”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与方针。从十三五规划中“运河新城”、“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通州视察提出的将“文化遗产古为今用”,再到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审批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以及近期北京市对运河文化保护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举措,无一不体现了运河在当今城市规划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而后,郗志群回溯历史,从源头为听者详细介绍了作为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了我国最早期的运河——邗沟运河。”春秋、东汉、三国、隋唐、元、明、清,一幅历史的卷轴缓缓打开,将全长2700公里、贯穿东南沿海、沟通五大水系、横跨八大省市的运河的前世今生完整展现。郗志群介绍了北京作为军事重地以及成为国都之后运河建设的变化,阐述了运河在促进经济发展之外的军事、政治及文化意义,也借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北京运河的文化遗产。
《后汉书·王霸传》中记载:“霸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传输之劳。事皆施行。”可见,北京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金朝以北京为都之后,更是对其周边的运河进行了大力开凿。“从玉泉山,到昆明湖,再到紫竹院,经金口闸引至都城周边。”讲至城区已与今日几无差别的元明清时,郗志群对照如今海淀、昌平、通州等北京各区讲解了北京水系以及其带动的西郊、老城、通州三大区域内的名胜古迹。敕建寺庙、贵胄私第、丹楼朱塔,星罗棋布,异彩缤纷。在场的听众聚精会神,惊叹于京城运河风光之盛、运河文化之深厚悠长。
“我们应从历史角度,加强文化保护,深入认识、了解运河中的文化。”郗志群在结语中提到。随后,在场学生积极提问,与郗志群探讨了水系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学说提出与实践等问题。“任何学说的提出,应明确其架构、内容、定位,以理论体系的建构为首位。”在对某一领域的学术探索上,郗志群给出了他的见解,让正处于学术探索中的学生、教师均受益匪浅。
最后,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