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国际关系学院供稿)2021年6月19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国际秩序:变化、挑战及应对”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外交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湘潭大学、华侨大学、山东政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中青年专家与会并进行交流讨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更加突出。比如,一些大国本来应当在应对疫情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但现实却是霸权国变得更加霸道,只知道“甩锅”其他国家,没有表现出任何责任。过去,人们常说西方国家是“民主”、“自由”的灯塔,但疫情暴露出它们内部非常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在疫情中也看到一些积极力量,比如中国就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做出了很大贡献。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就是要在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挖掘切实有价值、值得思考的内容,把它们讲给全世界听。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更需要开放,需要同各国合作。这就要求中国寻找全新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而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深入探讨新冠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对自身的战略定位,研讨会围绕“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国际秩序及演变”、“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大国竞争与博弈”、“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全球与区域治理”、“疫情冲击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及应对”四个单元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志永、王宏禹,中国网新闻中心副主编李小华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邱昌情分别主持了上述四节讨论。
在第一单元关于“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国际秩序及演变”的讨论中,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曾向红教授结合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指出美国对亚太战略的构想类似于“L”型,它不是明确的围堵。印太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它构成了一个“半嘴型包围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戴维来副教授指出,从中等强国可以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催化剂角色,可以构建出中等强国的合作网络,形成彼此支撑和合作空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毛闰铎从生产要素分化和重组的角度解释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并对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美贸易政策变化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章远研究员则结合新冠疫情,分析了这一事件对于中东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琳副研究员则认为,技术变迁会影响霸权国对于威胁的感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姚璐教授指出,跨国数字治理和国家安全之间存在悖论,事实上二者也很难调和。
第二单元关于“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大国竞争与博弈”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左希迎在发言中指出,拜登政府对中美竞争的定位是“极度竞争”,明确提出中国是唯一能挑战美国的对手。在行为方式上,美国借鉴了冷战时期对苏联的整体战略,而中美竞争的性质是维护和反对霸权的博弈。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教授刘建伟结合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分析了稀土在中国对外经济战略中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郝诗楠副教授指出,在面对国家间政治冲突时,跨国公司往往需要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二选其一。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日涵副教授认为,在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时,“一带一路”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同时也要注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防止其他国家对中国“污名化”。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戚凯副教授指出,全球化是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主要推动力,而这又进一步牵制了全球治理向前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一飞认为,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爆发军事冲突的概率很低,而大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将决定它们是否可以在竞争中取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员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腾军指出,当前大国竞争呈现全领域化态势,这使地区作用更加重要,但现有国际秩序也仍然具有任性,短期内不会走向消
在第三单元“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全球与区域治理”中,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薛晓芃教授认为,新冠疫情反映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退化。它动摇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也降低了国家的安全感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宋国华副教授则以重庆为案例,分析了内地在构建互联互通中的战略价值。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牛仲君副教授指出,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治理的脆弱性,未来的全球治理主要主体仍然会是国家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大规模调动社会资源。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杨璐结合数据,指出新冠疫情并没有使印度执政的印人党陷入危机,反而该党在很多邦的支持率有所上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洋副教授则结合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中的重大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刘文龙则以区块链为例,指出“加密民主”并非改善选民信任的完美途径。
在第四单元“疫情冲击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及应对”中,暨南大学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助理、国际关系学院贺喜副教授认为新冠疫情导致中国同拉美国家关系出现不确定性,为此中国需要关注中美拉大三角关系以及“大陆-台湾-拉丁美洲”小三角关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黄振乾副教授指出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而这些援助更有可能流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非资源密集地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嫣然博士认为尽管拜登政府希望以环保为理由为美国油气公司树立一些规则,但也面临很大阻力,未来技术控制权远比资源控制权重要。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杨吉平博士结合具体数据指出尽管新冠疫情对中俄经贸关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地缘政治因素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善品副教授认为,制度威胁和对地位焦虑是导致澳大利亚近年来对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因而中国需要重塑澳大利亚关于制衡中国的成本-收益预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宋文龙博士则结合中美大国竞争和新冠疫情等现象,指出当前中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中,而中国则需要把做自身事情做好,巩固好国内基本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者们要担负起引导国家舆论和向国家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的责任,以便积极正确地引导国家政策。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深邃的、高屋建瓴的观点,而这也是国家未来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