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院: 培养统计精英人才
(特约记者 刘立新 唐晓彬 摄影 玉君)
2015年,统计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实力不断提升。在学院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各项教学任务。
鼓励教学手段创新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在过去的一年里,统计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手段创新。例如,由刘英负责的《高等数学》课程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辅导模式,注重过程管理和过程考核,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成绩分多次考核,重在平时,成绩方式得到学生们的广泛认可,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微课堂教学方面,多名教师积极参加微课程教学展示,其中,郝素敏获得2015年“首届北京市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学校首届微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苏燕玲获得2015年校级“教学标兵”称号,并且获得学校首届微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张立卓、苏燕玲、张小燕等教师发表了教学教改类论文多篇。
2015年,学院对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完善,基于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强化了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的质量建设,并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加强与业界的实践经验交流。
为了更好的在十三五期间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院对原学系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后的三个学系分别是经济统计系、数据科学系和应用数学系,并针对本科教学课程进行归口管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目前已形成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虚心学的良好局面。
布局基础课教学新方案 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
统计学院承担着全校公共数学类和统计类基础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学院针对2015级各类公共基础课程,设计了不同级别的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培养对数学和统计的要求;同时推出面向英语类、外语类、法律类、中文类等专业的《大学数学》课程,学院努力克服师资紧张的局面,保障这些课程在我校本科教学中顺利实施,为夯实本科教学质量和后续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积极承办本科教学活动 促进经济统计人才培养
为探索新时期经济统计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学院积极开拓,扩大社会影响。2015年10月,承办了教育部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听取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期工作进展,与会专家就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大数据对统计专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对我国统计学类专业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会议提高了我校以及统计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2015年,统计学院继续承担了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数学竞赛辅导的教学任务,为我校参赛获奖数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前茅作出了贡献,其中,统计学院在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名;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名、北京市级二等奖3名。此外,积极组队参加201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有2组队伍获得二等奖。
学院努力搭建以素质培养为导向的“统计文化平台”,开展了统计名师名家讲坛、统计特色文化活动、大数据社会实践等,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