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扎根乡土
——访2010暑期社会实践先锋团队
记者 金歌
离开霓虹闪烁的都市,告别舒适自在的生活,社会实践令这个暑假注定不平凡。这个夏天,十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怀着青春的激情与热忱,组成房山区蒲洼乡沟域经济调研团,深入农村,考察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挖掘真相,不走寻常路
留守北京,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把握身边的社会形势;立足农村,走近农田鱼塘,收获最真实的经济现状;着眼沟域经济,探寻别人没有探寻过的问题,前往别人从未涉足的地方;他们挖掘真相,不走寻常路。
在众多发展沟域经济的乡镇中,他们为何避开了十渡、门头沟这些经济发展得更好的旅游风景区,却选择了蒲洼乡?“蒲洼乡正处在经济模式转型的过渡阶段、沟域经济发展的初期,其发展成果和遇到的问题都非常典型。这有利于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透视沟域经济,了解到更客观的事实,真切地认识沟域经济发展,感受一个最真实的中国。” 队长韩璐一字一句认真地说道。
前期准备 队员们热烈讨论
落差,让梦想的追逐更有力
“满眼苍翠、人烟稀少,公路盘山而上,标语警示林立,看着车窗外掠过的景象,车内的我们没法再自如地说笑。越是原始的自然景观,就意味着我们所要前往的地方,情况越不容乐观。”队员王玥在实践总结中这样写道。
在队员们搜索到的资料中,蒲洼乡以“林木繁茂”、“气候温凉”、“生态优雅”、“革命老区”著称,有“北京小西藏”之名。然而真正走进蒲洼乡,队员看到的却是乡民们空洞的眼神、麻木的表情,身住危房的现状。“你简直无法想象,在距离北京只有千米之隔的地方,竟然还有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贫困!”领队韩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感慨的说。
失落之后是深刻的反思。沟域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看着村民的空洞的眼神,他们的心情无法平静。“经历了实践,我们每个人都成熟了起来。我们开始学着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学着收起那些象牙塔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学着面对真实的社会。”谈到收获,队员王玥这样告诉记者。
田间地头 我们在行动
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
肩并肩,我们在一起
在蒲洼乡的第一夜,由于居住旅馆简陋,负责伙食的阿姨临时生病,队员王玥、袁雪冬主动承担起为全体队员做饭的任务。远离城市的闭塞山村,餐桌上寥寥的几盘蔬菜,灯光下肆无忌惮地飞着的蚊蚋……然而当大家挤坐在餐桌前,这顿饭却吃得却格外津津有味。患难见真情。共同的遭遇,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付出与努力,渐渐地将心与心的距离拉近。
回想起暑期实践,队员王玥真诚地说:“在跟外界完全没有联系的穷乡僻壤独立生活,甚至伙食都要自己解决,现在想起来,觉得一切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当时,你知道有那么多人跟你在一起,陪你度过所有的难关。面对困难你们只会更加专注的工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那段难忘时光中相互的陪伴与支持,注定成为闪烁在青春记忆里永恒的光芒。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短暂的时光,璀璨的年华。实践团共同的成长与收获凝结成队长韩璐的实践总结中这样深情的一笔:“王玥,陈潇雅,李力西,袁雪冬,李帅,田超、张瑞怡,田时兵,赵鹏浩,五天的社会实践里,这些是我最熟悉的名字。五天的实践,在我们各自的人生中,也仅仅是白驹过隙,但是这些日子带给我的喜悦和感动,将会永远铭刻在记忆的影集里。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友情的种子一定会在我们离别的泪水中发芽,开出永不凋零的花。”
勇往直前 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