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发言] “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青年教师沙龙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3日 编辑:

国际经贸学院 姚顺利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改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宏观经济发展而言,以比较优势为原则,改善稀缺资源配置的效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指南。在微观层面上,比较优势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我校的学科建设,因为办学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只有突出重点、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办公资源以及财务等资源,才能最大化和持续发展我校学科建设的成果。

我校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以国际贸易学为核心的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和国际法是我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这一优势来自三个方面:国际贸易学科自身的建设;与国家对外经贸主管机构的紧密联系;以及社会对我校在国际贸易领域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认可。我们在这三个方面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我校今后发展的有利基础。

我校的核心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如何?广义而言,国际贸易学科分为四大类,即理论国际贸易、实证国际贸易、应用国际贸易、和实务国际贸易。其中,第一、二类是北美高校主流经济系的学科门类,第三类是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进行定量贸易政策分析的主流工具,第四类则是商学院或海关专科学校的内容。我校在前三类国际贸易研究和教学方面几乎是空白!按照国际标准,我们的核心优势是非常微弱的。加强我校核心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统筹兼顾和核心学科建设的关系是什么?应该是核心学科的建设拉动辅助学科的发展,这样的辅助学科对核心学科的建设是有帮助的。否则,机械地为统筹而统筹,为兼顾而兼顾,不考虑不同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辅助学科的发展不是被拉动的,而是强加进来的,这样的“统筹兼顾”只会占用核心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源。资源错配对我校学科建设造成的机会损失,将是不可低估的,也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

金融学院 王剑锋

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四点意见和建议: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目前,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施加多么大的力度。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取决于我们学科建设目标的高低。我校学科建设的高目标,决定了我校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施加更大的力度。

第三,短期中大幅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可能性,决定了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可能性。

第四,一些兄弟院校曾通过明确高水平师资“潜在引进对象”红名单的方式,加快各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步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商学院 王永贵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就是就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一是突出国际化特色,第二是人才培养。

关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过程是否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存在类似的问题或地方,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我们曾经有了三个标准,我校转型是否也可以有三个标准:一是学术生产力标准,二是教育部学科排名标准(不能改变的,就去适应它),三是综合实力标准。

相应地,在学校管理、资源配置、岗位设置、人事任免中,是否也可以坚持上述三个标准,无论是引进的,还是自己培养的,借用“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只要有利于上述三个标准就是“人才”,就是我们所鼓励的,就要重用,使其有机会、有平台、有资源发挥个人才能,为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在资源配置和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是否都可以坚持上述三个标准,真正树立起学术大于行政!

关于国际化特色。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教学的国际化?语言的国际化?研究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规范的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我认为,都要有!

关于人才培养。第一是研究生培养,继续以国际化接轨的制度来要求和培养学生,发挥研究生在学科建设主力军的力量。第二是教师队伍,做到引人、育人与留人的结合,尽量做到国民待遇,也从制度上使老师在教学与科研中保持合理的平衡。

公共管理学院 邵鹏

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加强资源共享和学科之间的互补。我赞同在已有学科基础上,实行学科交叉,共同发展,就是把已有的经、管、文、法四大学科建设成国内领先的学科群,并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办出我校特色。

公共管理学科是我校的新的增长点。公共管理是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而我校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都在全国处于前列的,我校的行政管理学也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中的海关方向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我们还有中文学院、外语学院中的跨文化交流的优势,这些都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重点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对于我校整体学科的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第一,经济全球化下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等专业方向可以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给经济学以支持,例如,我们办的一个博士生研究方向“全球化与政府治理”,解决在全球化条件下,好的政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第二,弥补管理学科的不足,如果要做大做强管理学,就要在我们已有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做强、做出特色。第三,与国际贸易学科结合,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例如,我们的公共事业管理方向确定在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上,这是与北京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分不开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落实在文化贸易政策方面,这也是我们文化管理专业方向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

公共管理学院 廉思

在学科群的建设方面,首先要认真规划遴选。学科群的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一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基础比较牢靠,二是能够提出或己经接到跨学科的科研难题,三是学科群应该针对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来确定。因此,究竟应该建设哪些学科群,需要经过充分论证,最后达成共识。

其次,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学科群的构成,一般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组成。重点学科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具有良好基础和研发能力,易与其他学科产生新的生长点,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着渗透、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第三、要处理好学科群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校的整体资源是有限的,要合理规划好学科群建设的规模,就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科群的建设和单一的学科建设两者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矛盾,在建设规模和资源分配上也是存在此消彼涨的势态。因此,如何使两者之间能有效链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需要学校充分研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四、要创新运行机制。学科群有两种组织形式:一为实体型,在高校,往往是通过学院制行政机构来组建学科群,这种实体型学科群有管理层、学术层,结构完备,协调性强;一为紧密型,它是由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组织起来的学科群。还有一种是松散型,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组成上可能是多个单位的联合,研究人员也是围绕课题走到一起的。

此外,我在观察国内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中还发现,许多高校都谈到了资源共享对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一些高校以学科建设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的研究平台,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出现院系研究平台公共资源共享较难以及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导致项目交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考察国内大学发展得较好的跨学科组织,可以发现,他们主要通过“调整”和“增量”两种手段来降低资源成本并实现资源对跨学科组织发展的杠杆作用。一方面是调整现有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集中投入,购置相关学科领域急需的、通用的,一般科研课题经费无力购买的资料和设备。

学科群建设涉及多个一级学科,甚至跨越学科门类,跨越行政单位,尽管相关学科都有发展交叉学科的强烈意愿和行动,但受到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交叉学科会演变为分头建设、互不相关,甚至相互牵制,影响发展。利益是阻碍学术合作开展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难免出现研究过程中低水平的重复,造成智力活动的浪费。建设跨学科组织需要征求多方的意见,集体协商、集中智慧,制订一套让各方都比较满意的管理制度,让各个群体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跨学科组织的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取得预期的成果。

英语学院 段青

在全球化进程中,非传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如何谋生赚钱,更要做对社会有用和担负责任的人。非传统安全首先包括生态安全,即如何把握动态进化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包括信息安全问题,即全球数字鸿沟,数字边界和信息主权,信息技术与国际结构,信息领导力等问题;最后是文化安全,即社会与文化滤镜,文明冲突,本土性与全球化的冲突,文化杂交和种族冲突问题。总之,国际贸易需要一个完善的全球治理框架,建立和谐世界还需要大力加强非传统安全,整合我校英语、国贸和人文的力量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法学院 梅夏英

关于学科建设问题,我认为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理解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学科发展规律与经济增长规律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影响了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模式。在整个社会接受市场规律以及市场评价机制的情形下,教育主管部门引入各项指标体系和竞争机制来激励学术产出,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这种做法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学科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不能拿跨越式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要求学科的发展。因为学科建设的产品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并且需要持续的学术氛围的支撑,其价值也不能简单的通过外在的指标来衡量。说到底,学科建设承担着多种社会功能,它体现的是一种传统力量,某种程度上它追求的是超越功利的长期效应。

二是学科发展与学术的关系。简单地追求学科点的数量和外在成果的数量并不代表学术就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很多高校的学科点数量增加似乎表明其学科建设的水平在提高,但只要稍微一算就知道,同样的机构,同样的师资,在十年前做着与今天相同的研究,也许在这段时间内其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绝不能说明今天庞大的教授、博导群就一定比原来的副教授群体的学术研究有实质性的进步,各种学科点教授、博导头衔,在今天看来并不必然体现实质的学术意义。在学科点和职称的追逐下,学术被尽早分阶段地进入学术市场,学者的身价在隐性的人才市场上随着市盈率而变化,这有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非连续性和浅薄性。

三是学科发展与学位的关系。学科与学位的关系与上面的第二点非常相似,但又有不同。如果说在国内教育市场上,学科发展存在一定泡沫的话,学位的泡沫又被多放大了若干倍,这一点已在民众间多少获得了共识。值得忧虑的是,学位的泡沫反过来稀释了真正人才的价值,并直接影响学科梯队的实力。

英语学院 史兴松

第一,学校的定位——宏观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坚持学科发展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地重点建设一些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学科,或对学科的整体发展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同时,推动其它学科建设,使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第二,在大力引进人才,吸引大师级人物的同时,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应认真分析我们的学科特色,重点支持一些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学科,力争使它们成为新兴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同时,不能忽视发展一些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人文社会学科。可结合我校传统与优势,突出建设我校英语商务的特色,即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沟通的绝对优势与特色

第三,教学上资源共享,课程及教师全校打通。在校内教师之间尝试实行双聘用制,即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师自身研究兴趣,教师可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或者,鼓励不同学院的老师联合授课

第四,自上而下,切实抓好跨学科整合工作。建立领导及专家组,探讨跨学科整合的可能性和切入点。同时可组织各学科,各层面的教师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寻找跨学科结合的突破口和可能性。而且应根据讨论结果,通过初期调研后,开发出一系列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交叉性和可行性的科研命题。其后,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一些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可以课题为载体,或以研究中心为平台在全校范围内招标,引导相关学者参与、合作。与此配套,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跨学科交叉课题经费资助制度,设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专门的交叉研究奖项,成立相当于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高等研究院,并在科研立项、课程设置、学位申报、成果鉴定、学术评奖等方面给交叉学科留有一席之地

第五,花小成本促成大事情。可指派专人对现有教师研究方向及今后研究的兴趣点进行调研,比如收集每位教师的科研方向及简历,邀请或要求教师简述对自身近期研究方向的总结及展望。由专人按学科类别和研究方向,寻找教学与科研的交叉点(可以使用软件,协助总结、归纳教师兴趣点的异同)。根据此类调研结果,有目的、有指向地组织相关教师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为志同道合者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这样,一则有利于促成合作,二则活跃学术气氛,让学术角度相关的教师互相切磋,激发学术灵感,共同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交叉研究课题和重点研究基地,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跨学科学术活动。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志民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校的整体发展,我认为,理念是先导,开放是前提,学科是龙头,教学是基础。

第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各学科、各专业以及每个教师都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但是,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我校的优势是什么?狭义上说就是优势学科(贸易、金融、法学、外语等等优势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必须有更大的发展,跨越式发展,瞄准一流,甚至国际一流。我认为应该建立学科特区,给予特殊政策,提升优势学科的地位。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认为学校提出的人才强校战略抓住了发展的本质和核心,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要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尽最大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学科的生态平衡。仅仅靠优势学科的单打独斗,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后劲,甚至会停滞或倒退,优势学科排名会倒退。我认为应该花大大力气抓基础学科(比如经济学),培育交叉学科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国际政治专业为例,几年前我就认为应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学(IPE)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该学科是对于贸易、金融等学科很好的支撑。现在,北大、人大等多所国内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虽然,国际政治经济学属于国际政治的学科范畴,我觉得,经济类专业都应该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怎么样统筹兼顾?我认为应该应该解放思想,树立大经贸意识。我们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就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资源整合。譬如,我们好几个学院都有金融专业,好几个学院都在搞经济学,好几个学院都在搞国际政治,我非常赞成校领导的说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科不是哪个学院的,而是属于学校的。

第五,三大功能缺一不可,主动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广义上说,高等学校有三大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把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做好是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但真正能做到两者都出类拔萃人不多,特别是对基础学科和公共课程的教师更是如此。我们可以考虑对教师进行分类,可以将我们的教师大致分成科研型、教学型、服务社会型以及综合型多种类型进行考评。我还认为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为社会提供什么产品的问题,长远看肯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产品是学生,学生的未来将产生宝贵的品牌效应,也是学校层次的体现。同时,还应重视教师的培养问题,为教师创造教学研究的良好环境,过去是传、帮、带,当今课题组都是很好的形式,还应该进行培养方式的创新。要有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的意识,并以开放的观念将自己的教师推上去,推出去,学校才能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