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二OO六年二月十四日)
胡锦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国粮食产量由一九七八年的六千零九十五亿斤增加到二OO五年的九千六百八十亿斤,一九七九年至二OO五年年均增长百分之一点七;肉类产量由一九七八年的八百五十六万吨增加到二OO五年的七千七百万吨,一九七九年至二OO五年年均增长百分之八点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一九七八年的一百三十四元增加到二OO五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五元,扣除物价因素,一九七九年至二OO五年年均实际增长百分之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六十七点七下降到二OO五年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五,下降了二十二点二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二OO五年为二千三百六十五万人,比一九七八年减少二亿二千六百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二十八点二个百分点。我们用不到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较好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农业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手工劳动仍占不小比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粮食、肉类、水果等农产品的数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数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农村消费不旺。一九八四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一点八一比一,一九九四年扩大为二点八六比一,二OO五年进一步扩大为三点二二比一。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一九八O年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七下降到二OO五年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九。近两年,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三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突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仍然较低,还有不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全国四亿九千万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百分之十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九点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百分之七点五。全国有三十万个二十户以上的自然村、约四千六百万农民群众看不到电视。农村广大地区电视收看质量也有很大差距。四是农村安定和谐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还不普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乡村因征地、环境污染、干群关系等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相当突出。有的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盛行,邪教组织活动猖獗。有的地方宗族、宗派势力问题突出。五是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它们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所以,我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我们已经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二,解决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农业发展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十三亿人口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原料、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第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如果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发展长期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有利于支撑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拉动力。
第五,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对农村生产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领域和范围,是实现发展利益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第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七,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有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第八,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倾听和实现农民心声,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我们经过分析研究,明确提出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三点: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面貌,解决好“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条件。二是经过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百分之八十七点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百分之四十三,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解决好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已经不够,必须在继续挖掘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的同时,充分运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依靠工业的反哺和城市的支持。
必须看到,尽管我们现在具备了加强“三农”工作的许多有利条件,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我国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甚至更高,也还会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即便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已经比较低了,农业和农村问题仍然是重大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们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从思路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其次,从背景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第三,从目标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工作布局更全。第四,从方式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度更大。总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完)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