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读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全文连载(二)

发布时间: 2009年03月08日 编辑: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连载二)

邓小平论科学发展(1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
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
  
  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165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
  
  我赞成劲可鼓不可泄。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
  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10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6
  
  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调整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得在调整过程中,特别是调整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最近在发展速度上,发生一个明后两年工农业总产值是增长百分之八还是百分之六的问题。我的意见,增长百分之六也可以,但一定是不加水分的百分之六,扎扎实实的百分之六,不在乎这两年的速度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文化大革命中公布的数字就有虚假,有重复计算的问题,有产品不对路、质量很差的问题。知道这一点对我们今天考虑问题有好处。以后要求的速度、数字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产品要讲质量的,真正能体现我们生产的发展。如果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作风也都会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会提高,实际得到的利益多得多。
  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10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7-198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7912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
  
  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1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5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
  
  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一定要走,剩余的劳动力要转到其他行业去。可以搞多种经营,搞林、牧、副、渔,还可以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我们现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在城市已经出现,要开辟各种途径,扩大就业。
  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詹姆斯·卡拉汉时的谈话(1980512BF〗),《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BFQ〗一九九七)》(上)第63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12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
  
  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19829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198210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
  
  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198210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邓小平《植树造林》(198211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9834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
 
  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
是一个战略问题。
  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19837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198310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6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65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78
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
 
  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时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所以要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从现在到二○○○年,还有十六年,好好地干,一心一意地干。
  翻两番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这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9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

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853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年5月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
  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6月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8
  
  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
  邓小平《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1985年6月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0
  
  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
  邓小平《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1985年6月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0
 
  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
  邓小平《抓住时机,推进改革》(1985年7月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1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8月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
  
  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把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大了。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
  
  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
  
  我国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设。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150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不能不讲四个坚持,不能不讲专政,这个专政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有力地对付那些破坏建设的人和事。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986419),《邓小平论教育》第3版第176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
  邓小平《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986419),《邓小平论教育》第3版第176
  
  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6月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视察天津时的谈话》(1986年8月19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986年9月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邓小平《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1986年10月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
  
  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邓小平《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1986年12月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3

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
  邓小平《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19873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
  
  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
  
  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
  
  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八年前我们提出农村搞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
  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214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