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刘景一
(2005年12月4日)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建设项目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是满足师生统一身份认证和整合校内应用需求的产物。人大校园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综合信息证件卡》。
人大校园卡的实施,经历了三年的酝酿、一年多的市场调研,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建设方针,充分体现创新、成熟、规范的建设思想,保障校园卡工程的顺利实施。
项目前期共有34家厂商参与了校园卡的初期调研和设计。2004年7月开始招投标,同年8月初开始实施建设,8月26日投入正式运行。
一、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建设情况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系统目前共计发卡3300多张。实现的应用项目有图书借阅系统,医疗收费系统,公寓浴室收费系统,自助缴费系统,门禁系统(办公室,公用场所),照片采集打印系统,综合收费系统等。总投资300多万。
下一步将要实现数字迎新系统,研究生考试报名系统,指纹识别系统,身份识别系统,成绩载入服务,电子毕业证书,网络终端服务等诸多应用项目。
校园卡系统和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大”系统完成对接后,将实现网络登陆安全认证,电子签章,消费授权等一系列在线安全服务项目。
二、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特色
标准特色:规划设计严格遵循了国际、国家等相关技术规范、信息标准(教育部基础信息标准,公安部证件信息标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标准,总参信息加密传输标准)。
架构特色:采用专用网络、专用数据库系统、专用数据加密设备。在专网建设、管理,核心数据库建设、管理,统一交换信息模式的建立等诸多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卡片特色:采用了先进的CPU卡(双界面),完整的卡片规划设计,必要的生物特征纪录,充分的安全策略保障(国家第二代身份证相关技术,中国钞票印刷总公司彩虹防伪印刷技术)。
三、 校园卡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信息标准,数据整合,资源共享,是校园卡项目建设的经验总结。我们将标准很好地贯彻在应用系统中,所有的接入系统在统一标准下实现了数据的有效整合,把数据资源在整合的平台上形成高度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建设项目由于建设时间仓促,很多细节上,如异常状态下数据处理的论证和措施,如何保障系统满足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等问题上,未能做出更为充分的研讨。
人大校园卡在初期的建设论证中就明确了实现目标。改善校园诸多管理层面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各种损耗,进而提供辅助决策分析,加强信息交流,体现人性化管理。因此,人民大学的校园卡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进”,可形成功能强大的卡应用体系;“退”,借助形成的稳定网络系统,实现无“卡”应用。
校新闻网(记者 魏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