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快讯] 倾听日本的中国声音:蒋丰做客贸大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04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记者 康倩)12415:30,由校会留学生联络合作部承办的“环球之眼”系列之蒋丰专场主题讲座在求索楼举办。蒋丰是旅日社评作家、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迄今已在日本工作26年。他对日本及中日关系具有独到的见解。

历史上的日本及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最近两年的敏感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日本以及变化中的中日关系?未来我们要与日本如何相处?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是什么?”蒋丰表示,要真正破解这些问题,首先要对中日关系进行历史性考察。

谈到中日关系,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话:“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干戈”。而不久前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却说:“中日两国的关系一千五百年来就没有顺的。”为何中日关系会有两种看似完全截然不同的解释呢?蒋丰从中日两国的古代历史及近代开国史出发,对古今中日关系及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一方强一方弱且强弱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不顾渡海的巨大危险前往中国学习,因为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力强盛,正如余光中写道:“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也是在“中强日弱”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而到了近代,中日的强弱对峙却发生了颠覆。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1853年美国对日本制造“黑船事件”,同样是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之下打开国门,两国却在其后的半个世纪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清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也从日本眼里的“老大哥”变成了被动挨打的“战败者”。蒋丰认为,这与日本国民“屈强”及”趋强”性有关。即既屈服于强者,又对强者趋之如骛。“日本在中国鸦片战争后吸取了中国的教训,它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弱国绝对不可能打败美国这个泱泱大国,因此采取不抵抗及软抵抗政策。”这就是日本表现出的特点。也是近代时期“日强中弱”的重要原因。

如何看待现今中日关系

随后,蒋丰谈到当代中日关系的变化。他从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现象谈起,认为中日关系处于“新的心理适应期和心理调整期”。

二战以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是“贫困户”、日本是“富裕户”,富裕户对待贫困户的态度相当温和,所以日本对中国给予不少经济援助。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弱中国变成了强中国,日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这便是中日关系的症结所在。在无法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下,就必然不断去寻求新的规则、创建新的规则。

过去中日关系争论的焦点在于“价值观之争”,如慰安妇问题、教科书修改问题、参拜晋国神社问题;而现今中日之争有了结构性变化。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而日本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海洋大国”;中日作为亚洲并存的强国,提出了同样的发展目标,这是史无前例的,必然产生摩擦,在未来则表现为实质性的海洋权益之争(钓鱼岛领土之争、东海能源之争、南海航路之争、冲绳岛礁礁岛之争)。在前段时间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使原来的中日关系又发生了改变。中国作为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操盘手,日本对此表示“不开口”。但此意味着今后在中日关系及地方格局上,以中国为主的状态开始出现了。而对日本未来的发展状况,蒋丰表示“不太乐观”,日本现今面临不可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但在此背景下,蒋丰强调:“中国依然有必要向日本学习”。他认为,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领域,中国依然比日本落后许多,“中日两国的问题靠愤青的方式无法解决,我们需要更多地时间及增强综合实力。”

互动交流环节中,蒋丰回答了在场学生的疑问并赠送其著作作为礼物。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