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特稿] 董青岭:博学广知 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12日 编辑:

董青岭:博学广知 因材施教

记者 张瀛茜

20135月,以中国梦,幸福路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到三个月,该片网络浏览量便超过了2亿人次,成为国内受众最广的宣传片之一。而这部电视系列片的撰稿人之一,便是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董青岭。

撰稿:博学广知

2012年北京市委宣传部联系到业界学者,准备拍摄一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并全面反映其生动实践的宣传片,董青岭便在受邀之列。“接到通知的时候,觉得充满了好奇心,想要看看一部纪录片是怎样诞生的。回忆起撰写素材脚本时的情景,这位年轻的副教授用一个字概括道:“忙!”说得具体些,便是“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使表现形式活泼多样,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顾问组和编委组连续几天开会,所有参与策划的专家们坐在一起进行思想的碰撞,“从早晨一直不停地讨论到半夜一点也是常有的事”。

董青岭负责撰写的部分是系列片第39集“南方谈话”和40集“破浪前行”内容。拉提纲、列感想、找案例,就是他那几天全部的生活。董青岭将自己所教授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脚本中,仅两三天便完成了第一稿,而随后考虑到“要将学术论点转化为电视语言”,又查阅了大量资料,精选案例,与合作的学者们做好每一个分镜头的策划,前后进行了3次修改,约3周后才交出了终稿。“其间听取了很多业内前辈和同行的建议,希望自己能做出创新,将充满朝气的社会主义更好地表现出来”。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广泛赞誉,董青岭也获得了来自北京市委宣传部的表彰,而他自己却极为谦虚,认为这都是参与撰稿的所有学者共同努力的功劳,“我们国关学院还有老师也一起参与了系列片脚本的撰写”,“毕竟我自己不是专职从事社会主义研究的,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回忆起一年前这次与各方学者的合作,作为年轻学者的董青岭坦言,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由纸上转移到大屏幕、由平面转化为立体影像,对他而言既是考验与挑战,亦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经历,“能入选这个项目,是我的荣幸”。

育人:因材施教

为大型电视系列片撰稿,只是董青岭的“副职”,更多的时候,他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老师。

“幽默风趣,讲课生动,是个典型的80”——这是学生们对董青岭的评价。为了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得“简单清晰明白”,董青岭要求自己讲课时做到深入浅出,并且“偶尔讲些生活中的小段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因为自己从小遇到的老师都是“特殊”的,绝不照本宣科,反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性,董青岭受到影响,决心“不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某个学生学不好某一门课,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努力,而有可能是天赋和兴趣不在于此。所以董青岭决定“为每一个学生量身打造一份书单子”,将不同的资料推荐给不同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同一个寝室的学生,同时听他的课,但最终学到的东西却可能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学生是不同的,就不能强迫他们接受同样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为了能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董青岭上课常常进行互动,会与学生平等交流与讨论,也很乐意“开小灶”。“有时候和学生交流会产生很多新的idea,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他从不上大课,因为大课人数太多,不能保证自己与每一位学生都有交流,也会阻碍他发现学生的潜质。

介绍实习、给论文提意见、为每个人制定不同的目标……董青岭为学生所做的太多太多。他所带的学生中,有人为写出研究国际关系的论文而游遍世界各地,有人还受到了韩国总统接见,而他始终深深以他教出来的学生为荣。

即便是和学生间年龄差距很小的80后教师,董青岭偶尔也会感到和年轻人之间想法有些不同,他笑言“我已经成了一个‘老’老师了。”为了保持和学生们的交流,他和他们一起打球、聊天,了解他们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喝点儿小酒、听点儿古典音乐会,用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也是他平常的兴趣所在。

“我活的其实很悠闲,就想做个好老师,享受教书的乐趣,这样就足够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