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快讯] 我校召开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 2012年07月09日 编辑: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我校召开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

校新闻网讯 (记者 李悦 湘宁 乔雪竹 摄影 王玮)75上午,我校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在行政楼222会议室召开。这是继20115月我校召开首次思政课建设工作会议后,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精神、推进我校思政课建设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现场

校党委书记王玲、校长施建军、校党委副书记杨逢华、校党委副书记陈建香、副校长刘亚等出席会议。杨逢华副书记主持会议。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和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出席会议,思政教研部全体专职教师、全体思政课兼职教师参会。

施建军校长、王玲书记先后作会议讲话,着重分析了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明确提出了我校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新任务和新措施。

在研究中教学 在教学中研究

施建军校长在会议讲话中首先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造就真正的一流人才、精英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等来占领思想阵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入心入脑”。施校长向所有在一线岗位上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兼职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我校思政课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认真负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和研究上取得显著进步,获得了新的成就。

施建军强调,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要特别注意把握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在教师。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做好思政课教学,必须研究工作的新特点,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新特色。教师一定要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把科学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关于现实问题的困惑和疑问,教师要以理性、正面、全面的思想观点去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贴近学生而不简单盲从。

第二,全面分析研究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力问题。一定要有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意识。要关注学生的到课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识困惑到底在哪里;分析研究学习动力的刺激—反应机制,采用激发与约束有效结合的增进动力的更好办法。

第三,继续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目前我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多灵活有效的调动与引导的方法,要继续坚持推进,特别要在所占的量的比例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学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也不拘泥与传统形式的课堂。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内容,分清哪些内容同以前学过的重复,哪些内容是应当重讲精讲的。要贴近现实,及时用活生生的现实材料、现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要根据需要完善多种教学手段。

第四,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科研成果。在保证基本投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精力投入”,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要关注思政课的课堂,多去听课,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坚持建设一只专兼职项结合的教师队伍的方向,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来讲思政课。要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特别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收获的成果。在引进高水平师资、适当增加对专项活动的经费投入方面,要积极做好工作。

施校长对思政部提出的学术研究重点和特色教学主题的设想予以肯定,强调要深入把握我校人才培养要求,努力创造我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王玲书记作“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主题讲话。讲话分三个部分:第一,深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第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第三,加强建设,落实工作要求。

王玲书记首先强调,学校召开第二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校整体教学水平,非常重要。校党委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此前进行了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工作布置。自首次思政课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的一年多来,思政部在深化教学改革、增强科研实力、建设师资团队、完善管理机制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全体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各部门、各学院的积极支持密不可分。

王玲书记指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深刻思考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这种挑战,一是形势的挑战,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环境更趋复杂,工作存在诸多困难与困惑。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的挑战,如何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入脑”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思政课提出严峻挑战。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教学特色,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面对挑战,我们要深入思考,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寻求新的路径,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王玲书记指出,要转变观念,着力改革创新。在转变观念上,要重新认识教学主体,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交流、提高的关系;要清楚把握学科特色,适应我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要求;要策划研究,确定我校人才培养上的“人格”培育标准;要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王玲强调,提高我校思政课教学水平,重在加强建设。第一,要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从跨学科的角度,明确建设的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走出去”的方向,突出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教育。第二,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突破传统思维,积极引进人才,多方培养培训,打通发展渠道,拿出实质性举措。第三,要充分借重校外资源,建立聘任专家队伍。第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锐意推进改革创新。

构建教学新模式 明确学科主方向

思政教研部主任李景瑜汇报了一年多来思政课建设工作,教师代表马巍等发言。会议进行了讨论,教务处处长王丽娟、兼职教师杨熙、思政部负责人梁凯音、刘宏元、专职教师乐平、荣真等发言。

李景瑜在汇报工作说,一年多来,思政教研部在学校的有力领导和各单位支持帮助下,完成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达标自查和督查整改工作,初步形成符合《标准》的思政课教学统一管理体系和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初步实现了专题讲授与研讨、社会调研实践教学、情景模拟与实景教学、网络平台教学等四大教学模块的有机统一,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以首教授为核心的教改项目团队、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专兼职结合的模块教学团队、党员先锋团队等为支撑的骨干师资团队结构,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大力推动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明显增加,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继续推进、省部级以上课题申报取得新突破;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李景瑜说,思政教研部深刻认识到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深知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全体同志将不懈努力,改革创新,艰苦创业,为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创建彰显我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建设体系而奋斗,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精英人才贡献力量。

愿作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教书者必先强己, 育人者必先律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思政课教师代表马巍发言说,学校再次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感到荣幸,同时也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简单的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此去分析历史和现实,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因此,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马巍说,我们思政课教师将不懈努力,“愿作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在交流讨论中,教务处长王丽娟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兼职教师、经贸学院辅导员杨熙发言说,作为兼职思政课教师同时还是一名辅导员,要努力把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素材引入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讲解的道理深入人心。思政教研部副主任梁凯音、刘宏元先后发言表示,要认真思考并想办法解决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授课压力与科研压力并存的实际问题,希望学校能进一步予以政策支持。专职教师乐平、荣真等分别从切身实践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中的问题,表达了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杨逢华副书记在主持会议时说:这次会议主题是学习贯彻201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清华大学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要求,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强化师资队伍,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精英人才贡献力量。本次会议是对上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也进一步明确了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相信在全校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和思政教研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定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为创建我校开放型、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建设体系,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精英人才贡献力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