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郑子熙 摄影 张玉君 顾博之)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2017年12月14日13:30,校党委宣传部于行政楼举办新闻写作与策划专题培训讲座。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张显峰担当讲座嘉宾,给各学院宣传部教师及新闻网、校报记者团、广播站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媒介新生态下新闻报道之道的精彩报告。
张显峰首先谈到,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正在重新定义一切,新闻业正处于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态中。他指出,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新闻媒介由单一向多样发展,受众的阅读习惯、新闻传播环境、新闻话语体系也产生了变化。在此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做的,是顺应媒介生态的变化趋势,合理转变话语体系,要“讲有用的话”。
新闻本身的变化则着重体现在传播媒介方面。张显峰补充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出现拓宽了新闻供给渠道,使得新闻的地位及定义随之改变。现如今,报道刚刚激活事件,拥有即时性、人际性已成为新闻的新特点。他举出了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平台所推送的“各科老师怎么讲十九大报告”的例子。正是此篇推送内容的有趣性与传播媒介的灵活性激活了新闻,使得该文章获得极高的关注度。
当然,新闻业在媒介新生态的过渡并不完美,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张显峰总结出了新闻内容过剩、创新过度、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对新兴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的研究、部分出版社抱有“国营商店”的心态等问题。同时他讲到,大众对新闻文字缺乏敬畏,使得“键盘侠”出现。“尽管有这么多的变化,内容为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张显峰话锋一转,开始向在座师生阐述新闻在媒介新生态中的生存新法则。他认为,实施新闻业的“供给侧改革”十分重要。“现在的新闻业,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好菜的人却越来越少。” 他表示,如果能让“有细节,有见识,有信任关系基础,有思想性”的“有用的新闻”丰富起来,并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在有效时机将其进行传播,必定能让新闻为社会建设制造更多的“正能量”。
张显峰提出了他对记者的要求。除了把握好社会发展规律,践行“工匠精神”,坚持原创、创新,最重要的是具备质疑的能力以及还原真相的勇气。新闻离不开故事,故事离不开人物,人物离不开细节,而只有好的细节才有意义,这便需要记者不断提升职业修养。
讲座临近尾声时张显峰总结道,优秀记者需要达到这4个标准: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有评论家的思维和史学家的情怀,不做时代的局外人以及热爱并尊重职业本身。“当思想方向正确后,记者手中的笔杆子便能更有力、更有效”,他说。
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小锋教授主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