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生“云谈判”完成 计划中美波课堂三方谈判
——在国际谈判学课堂,亲聆大洋外的声音
校新闻网讯(国际关系学院供稿 记者 沈伊扬)在刚刚过去的4月12日至20日一周时间内,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谈判学”课堂上的同学们“跨越重洋”,同美国爱荷华大学谈判课堂的美国学生进行了一场“一对一”的“云谈判”,亲身体验了跨文化交流与谈判的魅力。在本轮“西梅谈判”的模拟案例中,中国学生模拟某生物医药公司的代表,以邮件为载体,与“竞标对手”即模拟联合国组织成员的美国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谈判。这次谈判的关键点是将一个分配型谈判转化为一个整合型谈判。中美双方学生都努力将谈判课堂所学用于这场与“跨文化的陌生人”进行的“云谈判”,在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中完成了谈判。
“这次谈判让我一整周都过得非常开心!”在次日的课堂分享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这次谈判的感受。有同学指出,疫情期间,能够获得与外国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是极其珍贵的,提高了课程的互动感。另外,通过这场实战演练,平日里在课堂上习得的谈判学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更有同学将之比拟为一场大型的全面复习课,“通过这次谈判,我感觉我的谈判能力和英语水平双双得到了提高”。这场与美国课堂的谈判不仅让同学们直面文化差异与个人谈判风格的区别,更是一次深刻了解对方、了解世界的过程。一些初次以谈判形式接触海外友人的同学借助此次机会打破了对美国的刻板印象,并学会从不同文化的视角思考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交流和“讲话”,领略到“跨文化”的真谛。就谈判本身而言,尽管中美学生的谈判角色存在“竞标者”的立场冲突,但大部分同学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学生并未就谁应得的更多争个“你死我活”,而是深入挖掘和交流信息,加深彼此的了解,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与互补利益,甚至在“西梅谈判”中开辟了一条能为双方乃至世界人民谋取更多福利的道路。在这里,素未谋面的中美两国青年用合作和沟通打破了文化隔阂。“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的未来到底该如何发展?我认为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找到答案。”在信息化洪流的当下,“国际谈判学”以生动的一课教会大家,要凭实践出真知,避免扣盘扪烛之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渐深入、国际交往愈发密切,国际关系学院积极推动“国际谈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旨在让学生在切身谈判实践中提升国际谈判能力,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视野,打造具备跨文化谈判能力的国际化人才。201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课”项目《国际谈判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立项,2021年国际谈判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自“国际谈判学”教学改革开展以来,中美谈判课堂学生之间的“云谈判”已完成3轮,每年一轮。每轮谈判前,赵鸿燕教授都会与美国教授共同商讨谈判主题,选择既能体现双方风格差异又能锻炼学生谈判能力的案例,并鼓励“国际谈判学”课堂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日前,赵鸿燕教授业已拓展了新的通道,与波兰大学的谈判课堂达成合作,中波学生“一对一”的“云谈判”拟在明年启动。不仅如此,在国际谈判学的课堂上,同学们还有望亲身参与到中、美、波“三方会谈”,提升国际谈判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阶性,感受多元文化的思维碰撞,在线上体验跨越大洋的谈判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