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中国金融学院供稿)11月4日下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在博学楼506会议室成功举办中美银行业圆桌对话会。对话会邀请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杰出教授Allen Berger,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宗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宏观金融研究室主任王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总监钱美君教授,中国金融学院旷纯副教授等五位嘉宾参加圆桌讨论。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王天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陆利平副教授、中国金融学院卞洋副教授、范中杰讲师、郭家睿讲师等50余位学院师生参加圆桌会议。会议由我院银行管理系主任宫迪教授主持。
王天一院长首先致辞。他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美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互动愈发频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关乎两国的经济增长,也对全球金融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圆桌对话,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交流两国银行业在监管政策、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共同探讨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机遇。王天一院长特别感谢所有的演讲嘉宾和参与者,并预祝本次圆桌对话会圆满成功。
Allen Berger教授发表了题为“全球银行”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列举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国际市场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与问题,并聚焦全球银行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政策和数据进行分析。供应链全球化一方面可以给参与国家带来成本降低、市场扩展、资源优化和创新发展等优势,另一方面其对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更加敏感,供应中断可能加剧风险在国际间传染。同时,管理全球供应链涉及各国不同的法律、文化和操作规范,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全球化银行体系可以通过提供多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远程客户服务技术等帮助缓解上述问题,促进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提高合规效率。最后,Allen Berger教授通过分布图向我们展示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全球布局。主旨演讲结束后,两位参会同学分别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的中美差异”和“大小银行的界定”等问题与Allen Berger教授展开讨论。
宗良研究员围绕“中国银行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列举了一系列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数据,指出我国银行业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发展规模超出预期。目前银行机构的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银行百舸争流,促使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有各自的特色和定位,也将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科技变革也将席卷银行业,国际上的大银行纷纷大规模投入金融科技领域,通过加大投入、并购金融科技机构或与之合作等方式实现转型。我国银行更是紧跟科技潮流,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方式,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数字化转型。
王刚研究员围绕“当前推进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发言。关于“更好把握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应推动银行业以可持续方式让利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要重视近期银行业净息差快速收窄的突出问题,支持中国银行业保有必要的支撑风险定价的利润空间。关于“银行业结构新变化”,他建议适时对大型银行下沉竞争行为作必要的窗口指导,为中小银行保留必要的经营空间。关于“如何优化中小银行兼并重组策略提升改革化险质效”,他强调要优化扶持政策,避免过快退坡;取消对并购活动不必要的限制,丰富调整方式;在并购实现物理变化基础上,通过打造“三类平台+一个体系”,强化对中小银行的行业和社会赋能,推动实现“化学变化”;落实差异化监管,降低合规成本;重视发挥市场化专业风险处置机构央地AMC的作用。
钱美君教授围绕“中美银行业发展的挑战”进行发言。她指出现代经济理论多基于西方思维和经验,可能不适用其它国家尤其亚洲国家。中国金融体系独具特点,例如国有银行背景、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以及市场、银行和政府之外的非常规金融等。她从优势渠道、道德风险、创新方式、风险承担、市场竞争、政策工具和金融危机等角度对中美银行业展开对比,并分析各自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各经济金融体系有其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治理激励方式,科学研究要重视文化价值观引起的制度差异。
旷纯副教授发表题为《The Rise of Digit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in Banking》的演讲。旷纯副教授从传统银行的市场角色和作用切入,分析了金融科技(FinTech)对银行业存在的潜在影响。她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维度,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金融科技在银行技术、信息壁垒、效率、利润等方面带来的改善,也强调了金融科技可能会引发信贷成本的提高以及风险传染的加速。
会议最后进入到圆桌讨论和交流环节。师生们就“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与“大型银行的扩张”等问题与现场嘉宾展开讨论。
据悉,本次中美银行业圆桌对话会是Allen Berger教授到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