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做一滴水,滋润方寸土地;做一线阳光,照亮一分黑暗;做一颗螺丝钉,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贸大,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或安排繁重复杂的教务,或整理摞摞堆积的单据,或编辑每一份报刊,或保障校园的正常运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小事做成大事,以普通成就非凡。暑假期间,他们默默工作,为师生提供一线服务,这就是爱岗敬业的贸大人,这就是惠园里最美的“坚守”。党委宣传部和学校职能部门联合策划,特别推出“爱岗敬业贸大人”系列专题。敬请关注!(文 黄艾琪)
刘传志:用三十年春秋,守望使命
记者 李秋雨
刘传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从教30年。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科学系任教,1990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任编辑,1995年进入出版社,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高校出版人物奖”。目前其主要负责组织策划选题、编辑专家学者的作品,分管各个编辑事业部的工作等。
刘传志(左)
采访开始前,刘传志抱着厚厚一摞文稿走进出版社302会议室。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假期里做的编辑工作之一。不大的房间里,四处摆放着《国际经贸理论通鉴》《跨国公司发展史》《博鳌亚洲论坛年度报告》等书籍。每一本书的封面都印有一串同样的汉字,相连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每一本书的背后都隐含一段相似的故事,相汇成老出版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坚守。
三旬磨砺,三旬成长
刘传志进入贸大这30年,在出版社当编辑就占了27年。27年风雨走过,出版社从曾经的一年只能出版七、八十本书,到现在一年两百甚至三百本,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渐提升;而刘传志也从当年的新人一步步成为了现在业务纯熟、独当一面的老将。
刘传志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说,最基本的是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违背国家的政策导向;其次是要对他负责的书稿所涉及的领域有基本的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所出书籍中,大学教材和学术专著占了绝大部分,如果对其中的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很难与作者沟通,更不用说完成好审查、修改等任务了。然而,刘传志是中文系出身,经济、贸易领域的相关理论,他是直到参加工作后才接触到。对此,他坦言,刚入职时的确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尤其在经济学的计量、计算方面觉得困难,只能一次又一次请教作者;但随着逐渐深入地学习、研究,他慢慢转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最主要的肯定还是要喜欢这份工作。”当被问及从业30年的心得时,刘传志如是答道。刘传志不善言辞,一口淳朴的湘音,但却把对待岗位的忠诚和坚守写成了一首雄健激昂、斐然粲然的生活之诗。
三旬辛劳,三旬担当
平日里,出版社每位编辑手中一般有三到四份亟待审核的稿子,而刘传志要负责所有稿子的终审。就是在暑假,出版社的编辑们也没有休息,一个假期,他们要完成40余份书籍1200万字的校对编辑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假期里晚上九点、十点才离开办公室的情形并不新鲜。“睡眠啊,也就马马虎虎吧。” 刘传志笑着说。
刘传志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我校出版社就承担了为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出版三大学术报告的任务。每年的博鳌论坛是在3月下旬举行,所以3月15日左右,经过三个专家团队分别撰写并由出版社精心印制、装订的报告成品就必须送达三千公里外的论坛会场。然而,直到1月中下旬,报告相关的重要数据才能全部公布。因此,中、英文两份报告的编写、审订、印刷等整套出版工作,必须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悉数完成。这其中的紧张和繁难不言而喻,而每年的这段时间,又恰恰包含举国同庆的春节假期。
“我们只能把稿子打印出来,在回家过年的时候审。”刘传志缓缓说道,“三大报告对编辑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国家形象,还影响到我们的国际关系。”一年一度,刘传志负责所有报告中文版的最终审查和把关。这份担子的重量,不言而喻。
“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也是我们的一种使命吧。”这份使命,他一扛就是三旬岁月。
三旬奉献,三旬硕果
“我们到外边去的时候,一般都喜欢逛逛书店,看看有没有我们的书,或者别的出版社有没有和我们相似的书。其实做编辑的,都有这样的习惯。”说到这里,他笑了笑。
刘传志认为,一所大学的出版社不仅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更要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再其上,便是要为文化传承服务。他向记者讲述出版《沈达明文集》的经历时,随手便能翻到书中印象深刻的书页,谈话中不时流露对沈先生的钦佩和敬仰。“我们做编辑的,也想把大家的作品传播出去……像这样的书,只有我们经贸大学能够出。”话里,掩不住的自豪和欣慰。
刘传志在接受采访时,三句话不离“我们的编辑团队”。在他心里,“团队”二字是撑起每一项出版任务的脊梁。谈到同事的奉献,他心怀感激和敬意:“一本书的出版,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做好的工作。”而当记者问及他工作之中的困难和辛苦时,他的回答里,有的仅是对出版社及出版行业前景的一丝担忧。也许,当他每一次走进出版社的办公楼,坐在桌边看着眼前一叠一叠待审的文件时,他的心里,便只剩下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十一个字,和它们承载的千钧重负。对于同事眼中“不争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无闻地作出很大贡献”的他来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编好每一本书,是他对职业的虔诚礼赞,也是他对责任的坚定诺言。
一本书,最显眼的部分是它的书名,出版社的名字往往会出现在封面的最下方。这便注定了“编辑”终究是一种幕后工作,于无言之中,传播无价之学,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