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8专题报道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改革开放40年】国际经贸学院砥砺奋进谱华章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03日 编辑: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校新闻网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供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续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学术之脉,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1951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汇集起国内一批国际贸易领域的知名学者;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创建起中国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对外贸易专业学科点,初步形成早期国际贸易学科体系。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师生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学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经济腾飞、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不断传承和发扬“党政和谐无缝对接,师生同心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和开放办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绩。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正朝着成为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和良好学术声誉的经济、金融与商务综合发展的研究型学院稳步迈进。

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学科建设成就斐然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科发展与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在建立对外贸易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学院顺应时代发展和专业人才的需要,先后创办国际运输、国际金融等专业,逐步形成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运输与物流、政治经济学、国际商务与合作、数量经济学和财政税务等八个学系。学院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大经贸”战略,不断优化学科定位和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学科组织化程度和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推动了国际贸易、经济学、国际金融、运输与物流、财政税务等专业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不仅让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传统专业在教学科研等层面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而且使得经济学、物流管理、国际税务等专业脱颖而出,取得令社会瞩目的成绩: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继续保持国内兄弟高校专业排头兵地位,拥有国家全部九项最高荣誉;应用经济学学科在近年教育部和专业评估机构组织的学科评比中名列前茅,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优异成绩;2017年,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首次进入世界400强榜单(QS排名)。经过不懈努力,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目前拥有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际贸易学一项国家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低碳经济学三项北京市重点学科。2017年,学科建设再次实现巨大突破,在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成功入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智库服务平台广泛

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依托学科优势,不断加强投入,科研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不仅承担诸多国家自科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还承担大量企业横向课题和国际组织的研究项目。近五年,学院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63项(包括6项国家级重大项目)、教育部项目17项、国际合作项目近20项;被S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50余篇,国内顶级期刊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120余部。高端国际国内发表为标志的研究论文成果迅速增加,包括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Economic Journal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仅2018年,学院被接受和已发表的国际A类期刊论文就有8篇,包括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Economic Journal,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search Policy。国内顶级期刊6篇,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5项,国际社科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科项目9项。

近年来,学院不断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智库服务,并在多个高端平台持续发挥重大学术辐射力。目前,学院承担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秘书处、教育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指委秘书处、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秘书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会中国分会秘书处(IEFS CHINA)等学术组织的组织协调工作。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特色明显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目前有正式学籍学生4000余名(含本、硕、博以及留学生),其中统招本科生1700余名,硕士生1000余名,博士生17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观,积极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体系,逐步打造形成“学工(学生思想政治)+教务(学业事务)”一体化工作模式,紧扣学生成长主线,一二三课堂联动,搭台铺路,鼓励先进,扶助后进,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态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根据本院学生特点精心打造的以“传播新知、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成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为进一步构建多维立体教育格局和全方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秉承“国际化+复合型”的培养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支持下,学院先后创新推出“经济学荣誉学士学位班”“‘三语’人才培养实验班”“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等项目,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极大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极大提升,成为我校乃至同类高校中的特色和品牌。近年来,学院抓住电子商务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契机,联合信息学院推出跨境电商实验班,该实验班突破一般跨专业实验班主辅修模式,课程全部由必修课构成,再次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学院推出的几大培养项目得到了师生、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也多次荣获国家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奖项,其中学院牵头和参与的“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学生为本的弹性学分制管理十五年改革与实践”两个项目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留学生教育也独具特色,具有国内先进的全英文和全中文培养本科至博士的学位项目。留学生教育采取独立排课、集中授课模式,学院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授课方式、课件编排到教材选定都为留学生量身订制,极大调动留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新颖而有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同步提高。学院本科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生报考人数连年增长;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在校内表现突出,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也不断斩获佳绩;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毕业生活跃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最前沿,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学生发表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飞跃,以博士生发表为例,仅2017-2018学年,全院博士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国内顶尖期刊3篇和国际一流期刊4篇。

人才强院扎实贯彻,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梯队为目标,以提高学科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重点,着力抓好培养、引进、稳定三方面的工作,不断扩大师资规模、提升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出一支学科、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教职工近160人,其中教授52名,副教授47名,博士生导师48名。师资队伍中,各层面高层次人才占相当比例,当前学院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0人,外国高端专家5人。学院还重视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自1999年起学院已引进49名从海外获取博士学位的教师;当前学院90%的教师有国外进修、攻读学位、教学和科研的经历;学院在本土教师和“海归”教师“融合”上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有效激发了两类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力。学院还聘请一批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担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并从国家部委和企业界聘请一批政府或企业领导担任兼职教授。此外,学院还探索出一条富有学院特色的学术团队发展路径,即建立起以高质量国内外科研发表为主要标志的学术标准,不断推动学术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高水平的科研推动高水平的教学,进而推进学科的整体大发展。

智力支撑坚强有力,文化传承勇于担当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向国家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取得一系列成效并产生重要影响。

学院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近五年围绕国内外重大经贸问题,学院向党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交一大批政策研究报告,其中多份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或省部级以上领导批阅;多名教师参加重要会议,直接向领导人建言。

学院牵头或参与组织服务多个国际论坛。持续服务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助力;服务金砖国家论坛,参与“金砖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完成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年度报告》和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年度报告》,成为同类报告样板。

学院教师关注时政,传播贸大声音。在国际重要场合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发表学术见解。特别是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学院薛荣久、林桂军、赵忠秀、洪俊杰、崔凡、龚炯、董秀成、蓝庆新、刘青、武雅斌等多位专家学者彰显学术担当和责任,在CCTV新闻联播、焦点访谈、CCTV-13CGTN-3、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搜狐财经等27家媒体上积极发声,从专业角度对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内涵、形势和影响等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不仅让社会和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贸易战,增强民众对国家打赢贸易战的信心,而且客观公正地为缓解和解决贸易争端提出有效思路方法,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学院关注经贸文化积累与传承,传播贸大文化。自发研究中国经贸历史,组织团队建设中国对外经贸史长廊,展览几百幅反映中国对外经贸史的珍贵图片,在此基础之上,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成UIBE中国对外开放展览馆,系统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经验成就;积极组织抢救经贸文化名人档案,如《袁贤能著述文集》《姚曾荫著述文集》,已初见成效。

发挥学术平台功能,引领学术服务多元发展。充分发挥国际经济与金融协会中国分会(IEFS-China)、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秘书处、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担任秘书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指委秘书处等平台,有效发挥我校学术辐射作用,为国家经贸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学院积极服务商务部等部委,多名教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办评议组成员或各专业领域教指委委员,为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促进学科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多名教师担任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国家商务工作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提供咨询。

开放办学形式多样,协同育人意义深远

开放办学是顺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健全教育理念、拓宽办学渠道、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以加强校际交流、优化留学生培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抓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模式,增强办学活力,推动改革发展。一方面,学院落实《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要求,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从2015年起接收来自北京市属高校的36名学生来校开展为期三年的学习。另一方面,与国外院校深化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已与2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本、硕、博层面的联合培养合作项目,合作学校遍布美、加、英、德、法、澳、日等国,学生可获得本科双学位证书或进行本硕博连读。此外,学院还大力支持鼓励以教师为核心的国际学术交流,并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主要创始人费尔普斯、计量经济学大师格兰杰等一百多名国外学者访问学院;同时,学院近年主办或承办包括全球贸易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世界贸易和发展报告北京国际研讨会、国际经济和金融学会中国分会(IEFS China)学术年会等近百场大型学术研讨会,使学院快速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学术思想的交流中心,对我国乃至国际相关领域的学术和政策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行政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奋斗拼搏、辛苦付出。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学院将牢记“培养经贸领袖、创造学术新知、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紧密团结依靠全院师生员工,向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的目标继续前进,为学校建设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不懈努力。

(执笔人:宋希永)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