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信息学院供稿)6月8日下午,“青蓝工程之青年教师交叉学科工作坊”暨“AI+”系列学术沙龙第三期活动在诚信楼三层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期活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发展规划处、科研处联合信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校长赵忠秀、副校长王敬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徐松、发展规划处处长戚依南、科研处处长邢小强、信息学院院长熊璋、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唐兴全、信息学院分党委书记梁伟、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周晨萌、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处副处长秦东方出席,信息学院副院长倪耀东主持本次活动,信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AI+”系列学术沙龙由信息学院主办,以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理论与方法为驱动,力求加速赋能学校各个学科,同时也是信息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活动。
赵忠秀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了学科交叉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信息技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学术生态,能否主动迎接变化,引领变化对关乎贸大的未来。赵校长对系列活动表达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今天的活动由5个部门共同主办,是贸大学科交叉工作的一项组织模式创新,“AI+”系列学术沙龙,搭建了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赵校长表示,希望以系列活动为契机,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贸大气派、贸大使命、贸大特色的学科交叉发展之路,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化自立自强奉献贸大人的力量。
本期学术沙龙以“数字人文与计算传播”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信息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5位教师开展交流。信息学院李兵教授从原理、功能、核心技术、不足之处等方面介绍了ChatGPT和GPT4.0,概括了国内相关领域及产品的现状,分析了ChatGPT的出现对于人文社科的影响,提出了对ChatGPT在科研中运用的展望。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黄海飞老师介绍了数字人文的概念演进历程和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个案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数字人文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学院路冬媛副教授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全球文化理解的影响和局限性,阐释了人文理论对大语言模型的重要助力作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韩潇老师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数字化历程,提出了协同化分析平台的功能需求和建设构想并介绍了古代文学文化的多元化,青春化呈现。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杨嘉仪老师介绍了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从方法层面和应用层面梳理了传播效果研究的心理学进路,分析了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
在互动环节,参会人员就人工智能代替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可能性、文化传播数智化的深远影响、如何保证数字传播的信息来源可靠、如何确保数据安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唐兴全、信息学院分党委书记梁伟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周晨萌依次进行了点评,他们对五位青年教师的学术分享和学术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充分肯定了系列学术活动的持续开展对学校学科交叉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对学校各学科之间的合作融合充满希望。
王敬波副校长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讨论,5位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本次活动体现出贸大人文的传承,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可以在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学术思想,为惠园带来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王校长指出,“AI+”的后缀是无穷的,希望在未来可以孕育出更多的学术增长点和有价值的思想。
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新兴技术赋能传统学科,为贸大的交叉学科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