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领导科学》 2025-04-15)
在伟大时代的浪潮中,理论与高层次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唤。管理理论源于实践,也应服务并指导实践。这里所提及的高层次实践,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广泛且深远影响,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要素。诸如国之重器的建设发展、大型制造业企业的运营发展等,它们不仅展现先进技术水平,还具备完善管理体系与深厚企业文化。与高层次实践深度融合,能让我们更精准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与本质,洞悉背后深层次规律,助力提升教学和科研的层次与质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及升华。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借助对高层次实践的观察、参与和总结,推动理论发展,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教学与科研层次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磨砺中实现认知的提升,即达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后对事物基本逻辑和深层次规律的精准把握。特别是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更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管理类内容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虽为科学,却属于难以精确的复杂非标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本质区别,几乎不存在像自然科学那样明晰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探究与发展,不仅需要深入观察、体验和感悟管理实践,更要进一步实现认知的提升,将大量分散的认知凝练为简洁、体系化的基本逻辑。这些课程内容既包含认知性或可编撰知识(Codified knowledge), 更关键的是涵盖体验性或意会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倘若缺乏对管理实践的参与,没有深刻的体验、感悟和洞察,不仅会使教学与科研脱离实际,更难以真正领会体验性知识的内涵,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此外,实现认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至关重要,否则,即便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也难以超越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管理者组成的EMBA和MBA学生群体。
2024年10月24日至27日,笔者在上海授课期间,有幸参观、考察了江南造船厂、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以及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这些堪称国之重器的单位,让我在考察过程中收获颇丰,对理论与高层次实践的融合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其前身为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创建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历经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等多个历史阶段,1996年成功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长达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江南造船饱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车床在此诞生,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军舰“惠吉”号、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均由其自行建造,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也在此研制成功,甚至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更为瞩目的是,新中国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以及我国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和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都出自江南造船之手,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发展和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008年6月3日,江南造船胜利完成搬迁任务,正式入驻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新基地规模宏大,拥有4座大坞、17座舾装码头,规划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达450万吨,堪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丰富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进入新时代,江南造船传承百年历史底蕴,以崭新姿态继续弘扬“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立志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
置身江南造船,我们深切感受到国之重器的磅礴力量。其根基在于深厚的企业文化传承、先进的技术水平,严格完整的管理体系,昂扬向上的企业风貌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不仅是中国船舶工业的摇篮,更是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一艘艘巨轮从这里驶向远洋,彰显着中国在远洋领域的雄心壮志与强大实力。
参观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亲眼目睹即将出征的“雪龙2”号,我们不禁为其先进技术所折服,更为科考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攀高峰、不断突破的豪迈精神所感动,他们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也让我们深受触动。“雪龙2”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自2019年首次参与中国极地考察以来,已在2024年4月圆满完成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在科考征程中,它跨越南半球的“咆哮西风带”,抵达地球极北之地,一次次满载而归,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国产大飞机商飞909(即ARJ21)、商飞919、商飞929的研发历程,深刻感受到中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他们怀揣“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坚定使命感,秉持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坚守高标准的质量观,践行“精湛设计、精细制造、精诚服务、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这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实力的有力见证。
科研与教学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关键的是与高层次、高水平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认知升华。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机械拼凑,而是通过深入理解和融入不同层次的实践,尤其是高层次实践,追求更有机、更深刻的融合,并实现认知的升华。高质量的研究与教学,必须与高层次实践紧密相连。从事高层次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就必须扎根于高层次实践。我们应善于从国家建设事业中汲取养分,从企业一线挖掘研究选题。伟大时代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和实践机会,众多重大问题亟待研究,学术营养极为丰富,我们要积极关心、参与、学习并推广这些伟大实践。首先,应重点关注大型制造业企业,它们作为国之重器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企业管理的关键场所,值得深入考察与学习。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保持高水平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能力,实现认知的提升。我们的研究对象,同样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层次且高水平的管理研究与教学,离不开大格局引领下的足够深度。
其一,高度与大格局不可或缺。高度体现为事物所能达到的境界、程度及其外在表现,强调大格局、方向性和重大意义。高层次科研与教学应注重从对高层次实践的参与、学习、感悟、提炼中获取灵感,并回馈指导实践。上述国之重器充分彰显了科技的强大力量、重要意义、发展方向以及管理的高难度。参观此类企业,对于我们涵养“浩然正气”,提升自身研究和教学层次,培育立足本职、放眼世界、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大视野与大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高度,更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使其领悟大道理,形成大智慧。若一味沉迷于无意义选题的细枝末节,将难以培养自身的大格局。
其二,深度同样至关重要。深度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和逻辑链条的长度,强调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科研与教学要追根溯源,理性认识到我们眼前所见的世界复杂、多元且无限,事物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截然不同的真实。我们要努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洞察事物表面背后的本质、规律及内在逻辑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理性精神、逻辑思维和洞察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准确分辨是非。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垃圾信息和反智思潮泛滥,以及信息过载与大众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理性思考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考察、学习“国之重器”的过程中,要深入、精确地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过程,揭示其遵循的原理与规律。然后,运用这些提炼出的规律指导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系国家教学名师,二级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
附原文链接:http://www.sdshkx.com/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ec4f3bf0789d4fb387ce7077bcbd62d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