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国际化的教书匠
柳 叶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1月22日第06版)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然而这“热度”的维持需要强大的文化积淀作保证,需要一批有着深厚汉学功底同时兼备国际化视野的新知识分子来传播汉学、教授汉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对外汉语教师王佺就是其中的一员。
图为王佺(左)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王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如今在教授汉语综合教程和汉语口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多次震撼人心的经历,让王佺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沟通无极限——向文化障碍说不
在一堂介绍“北京小吃”的课上,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但第二节课的时候,一个土耳其学生突然离开了,当时王佺觉得很纳闷,后来才明白,原来第一节课同学们讨论的许多北京小吃都是用猪肉制作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导致了那名学生的缺席。还有一次,王佺用红笔记录了全班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有一位与他关系很好的韩国学生私下告诉他,在韩国,只有死人的名字才会用红笔写。这件事令王佺至今还觉得很尴尬。王佺逐渐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能做到对他的学生和他国文化习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拓宽对外汉语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才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王佺从自身的经历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重建坐标系——学生是教育的原点
与其他很多学科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更注重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就是改变教学思路的参照和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而不在于教师的自我感觉是否良好。王佺的班里曾经有一个阅读、写作能力非常不好的留学生,该学生一向认为听说能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很不在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王佺打心底替他着急,但转念一想,既然不能短时间内改变他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偏见,干脆另辟蹊径,“无意”中给包括该学生在内的学生发发邮件,建立网络对话。在一次次的邮件回复中,王佺明显感觉到这位学生在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进步。
人性化教育——打造没有围墙的教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把这种立足学生、服务学生的观念充分融入了留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温情式教育理念和家庭式管理理念,国际学院的办公地点简直就是和留学生融为一体了,从院长办公室、教务部、教学部到服务中心,所有职能部门都和学生宿舍在同一栋楼内,王佺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一家人,留学生都像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把一流的服务第一时间送到学生身边。”在课堂上,他也为学生考虑,每节新课都会认真设计导语、准备小故事,运用游戏式词汇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王佺用他儒雅的风范、渊博的学识感动和教育着留学生,在留学生的心中种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在王佺的心中,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情,能把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当作学校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并开放平等地对待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每一位留学生,才能将平凡的工作升华为伟大的事业。
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11/22/content_678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