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报道 2023-03-06)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将开启履职尽责的新征程,来自天南海北、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如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备受关注。
《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聚焦”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学者,全方位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8-2019 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65 岁是老年人面临失能风险的重要转折点,并且失能程度越严重,经历失能的时间越长。在大部分情况下,导致出现严重失能的不是疾病或意外等突发事件,而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的退化。
另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 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平均有10 年左右的时间带病生存;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达75%,患病人数接近1.9 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
老年人失能已是一个可预见的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如何加快解决养老护理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建议。
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失能风险。”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尚未纳入社保体系,各地虽然陆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但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各试点城市在保障范围、受益人群、保障水平、评估标准、筹资渠道、筹资标、服务项目、经办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制度公平性和持续性存在挑战;同时,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专门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机构较少,存在服务面窄、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资质低等问题,同时由于服务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不完善,具有长期护理资质的专业护理人员更是匮乏。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但与之相匹配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尚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目前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依靠医保基金结余和财政拨款,无法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期护理险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护理团队,根据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而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据了解,在学校教育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职业医疗卫生学校没有设立老年医学专业,仅个别医学院毕业年级开设老年医学选修课。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仅把老年医学列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下的亚专科(三级学科),老年医学科不是内科医师的必修轮转科室。老年医学人才教育不完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发展。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加快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施大宁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首先,应将老年医学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学历教育,支持高等医学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老年医学专业,充实师资力量,扩大办学规模。同时,健全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将老年医学科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轮转科室,加快培养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其次,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准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落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孙洁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护理保障机制。促进养老护理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老年人护理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加快实施城市试点,不断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议借鉴各国先进经验模式,探索分级养老护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居家护理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护理为补充”的无缝衔接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促进护理产业发展,推动智慧养老护理服务。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原则,促进护理产业发展,并探索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护理产业的新模式,提高护理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设立人工智能关爱老龄社会研究专项,鼓励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老年人群的安全守卫、家政护理、情感关怀,用智能化手段防止出现意外安全事故,大力支持家庭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研发,推动机器人进家庭,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幸福晚年。
刘庆峰还建议将科技适老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_BL6zhd6y7G5SuF9S3Z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