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4-0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正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力量。自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已走过十多年历程,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正成为引领亚洲发展与繁荣的典范。
战略互信之基:深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识
东盟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双方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提升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中国与东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真诚相待、守望相助、互利互惠、协调包容,走出了一条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共同面对挑战、携手勇担责任的合作典范,而政治互信、战略互信正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坚强基石。
当今时代,在地缘冲突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困境的冲击下,和平环境和国家繁荣显得尤为珍贵。东盟始终保持公正立场,坚决维护自身的独立,不随波逐流,不陷入西方国家广筑“小院高墙”的漩涡。不仅如此,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双方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加快,人文交往更加密切,为深化战略互信提供坚实支柱。回顾过往,3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命运与共、联合自强、团结合作的典范。从经济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结出了累累硕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刺激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设施联通伴随着一条条公路和铁路建成通车、一个个港口升级改造,按下了东盟发展的“快车键”。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无私奉献抗疫经验、援助抗疫物资,以举国之力防控疫情,通过实际行动向东盟国家彰显了“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
责任共担之路:中国—东盟携手应对挑战
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从政治层面看,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区域冲突延宕,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经济层面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内生动力不足、需求偏弱、恢复基础不牢固等突出问题,贸易碎片化、经济碎片化、科技封锁等现象愈加严重。
中国与东盟的携手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地缘政治的复杂多变,到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再到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遭受内外夹击的现状下,只有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地区合作架构,秉持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才能双向奔赴,走向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只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才能携手共进,直面挑战。
命运与共之舟:中国—东盟合作促进亚洲发展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推动亚洲区域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使得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深度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医疗健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双方要深化战略互信,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在经济合作方面,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RCEP的签署,双方在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东盟应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非关税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时,双方应加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气候变化、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在政治安全方面,共同维护区域和平稳定。政治互信是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中国与东盟国家应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处理南海等地区敏感问题,共同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中国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区域秩序。同时,双方应加强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人文交流方面,努力深化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增进双方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中国—东盟应继续扩大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加强青年交流,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增进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和认同。此外,双方还应加强媒体合作,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塑造积极的区域合作形象。
结语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区域合作的新篇章,对于促进亚洲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愿景,更是双方共同的行动指南。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与东盟国家应携手前行,共同培育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和平对话推动国际社会稳定,以共同繁荣为主基调加强国际合作,为实现亚洲和世界共同的繁荣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向新的高度。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学者资助项目(批准号:20YQ17)】
(张伟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刘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
附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07_57450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