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封面智库》:(王志民)产能合作可有效提升沿线国家“获得感”

发布时间: 2016年09月09日 编辑:

王志民:总书记提到的“获得感”指的是什么?

(来源:封面智库 2016-8-2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该如何解读“获得感”的内涵?围绕“一带一路”进行中美发展路径比较的价值是什么?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代表的针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东北、长江中上游、西南等区域的发展,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受益?

针对上述问题,封面智库专访了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教授,就“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为采访实录:

产能合作可有效提升沿线国家“获得感”

封面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进,要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里讲到的获得感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王志民: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获得感,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获得感”最直接的切入点应该是产能合作。目前,中国的产能处于整个国际生产体系的中端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看来,中国的这些中端产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是他们所急需的。例如像哈萨克斯坦、缅甸这些国家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但又是资源富集型国家。从这个角度看,“获得感”很重要的体现就是,中国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能合作,在将自身产能向高端升级的同时,将一些富余的中端产能向这些国家转移,这种转移将有助于他们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另外,一些在我国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如果转移至哈萨克斯坦这类以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将可以很好的降低甚至规避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这种转移,也有利于他们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也得到了像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为代表的沿线国家领导人的赞赏。

际上,我们国家的高端产能,一方面没有转移的必要,另一方面,即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以他们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讲,也难以接受,目前我们主要还是在中端产能上帮助沿线国家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从宏观上来讲,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更高一点的阶段。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帮助他们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提升他们的地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也将上升一个档次。这样在双方受益的基础上,使得沿线国家的“获得感”提升。这是“获得感”的一个方面。

其次,就是直接关乎沿线国家普通民众的获得感。普通民众的利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制造业才能解决大量的就业,然而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传统农业能够承载的就业越来越少,所以只有通过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就业问题解决了,才能形成生产与消费,这样整个经济生活才能够运转循环起来,活跃起来。结合前面谈到的,通过“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提升沿线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制造业水品,促进相关国家的就业改善,在这个维度上,切实提升相关国家普通民众的“获得感”。

最后一个方面,“获得感”概括起来讲,可以总结为“早期收获”。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14年,中哈“早期收获”协议已经涉及16项,到2015年,已经上升到52项。其实,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都有“早期收获”的问题。这就表明“一带一路”的推进,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的生产能力与水平,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这也是“获得感”的重要方面。

封面智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为主体的三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如何与另外两大战略形成对接?

王志民:“一带一路”是一项对外开放战略,而“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主要是针对国内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国家战略。但三者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实际上,三大战略总体来说,都是对外开放的战略,但如果从国内着眼,这三大战略还应该是一个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

首先,“一带一路”的实质是通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外的辐射,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来倒逼国内的改革。

其次,看长江经济带。长江的下游与上游有着巨大的经济差距,“长江经济带”从长三角城市群向上游推进,到以云南昆明为中心的城市群,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差距逐步拉大的过程。通过长江经济带向西延伸,可以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对接,进而从印度洋出海。以此促进西南区域的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中国的西南与东南沿海,虽然差距很大,但近些年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东部向云南的投资,年增长都在20%-30%以上。所以说,“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还是一个从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

另外,再看“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在这里,也涉及到一个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对此,传统的设想是,通过北京,向北通过乌兰巴托,联接俄罗斯远东地区。天津市长黄兴国曾表示,天津可以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基地。但现在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设想:我们可以考虑通过中国的东北,与俄罗斯的远东大开发进行对接。

任何层面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开放,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东北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对接,还能够充分整合日韩的资源。这也许对于近年来面临较为严峻经济形势的东北地区是一个重要利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将形成一个地域很小,但水平很高的经济高地。通过这个点,来带动周边的发展,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的串联,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国内的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三者不存在矛盾,而是很好的对接与相互补充。通过三大战略的对接,进而延展到更为广阔的区域。使得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的经济得以受益。

其实,“一带一路”也是从小范围的联结开始,逐步扩展,直到扩大到更大范围的联接,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直延伸到海上,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一种说法认为,“一带一路”规划纲要有一些国内省市没有纳入进来,但我认为,“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国家战略,一定不排斥任何地区的参与,任何地区都可以从各个角度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使本地区受益。

“马歇尔计划”是撕裂世界,“一带一路”是促进各国合作

封面智库:中美的发展,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有着怎样不同的发展路径?

王志民:曾与一个美国学者交流的交流过程中,对方提出将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与美国的“西进运动”(天定命运运动)拿来作对比。的确,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我国国内的角度来观察,主要还是延续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因为我们的“一带一路”最早提出的是向西开放。所以从战略方向上来讲,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整个改革开放进程,走了一条不均衡发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所谓”两个大局”,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所以东部发展起来的同时,西部并未同步发展起来。在那个历史时期,全国的资源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也导致了东西部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差距。我个人觉得,在不均衡发展这个层面,美国同中国的发展是有可比之处的。因为中美都是大国,作为大国,所有的地区都同步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大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国家战略也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所有地区的发展。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从地理路径上看起来有点像,但其二者的实质却完全不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一种包容性的发展与增长,是由原来的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是一个惠及全中国人民的战略,通过该战略弥合东西部的差距,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第二个大局。而美国的西进运动,我们看到的是以屠杀印第安人为代价,白人向西移居的历史进程,这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是不可比的。

另外从地缘战略上来讲,美国曾经提出“门罗主义”,“门罗主义”内容主要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质上是说,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明显是一种地区霸权。美国的发展依托整个美洲地区,但同时在这一地区推行霸权主义。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坚持互利共赢的。我们一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另外,我们的“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地缘政治战略,而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经济战略。“一带一路”当然也不是简单的FTA(自由贸易协定),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走廊。可以说,“一带一路”是要构建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大走廊与海上经济大走廊。这与“门罗主义”的目标和产生的后果都完全不同。

封面智库:有西方学者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当年在欧洲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进行对比,您对此怎么看?

王志民:“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的不同,首先是时代背景的不同。现今世界处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下。目前,中国几乎与所有的国家,都保持有正常的外交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经济往来。而“马歇尔计划”是在战后背景下产生的,其实际是撕裂了这个世界,也同时推动了世界两极制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主要援助的是以英、法、德、意为代表的西方国家。130亿美金主要给了这些国家。这个计划虽然对欧洲的复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推广的结果,是使世界在政治上成为了两个阵营,经济上成为了两个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两个经济体系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因为时代不同,所以二者的内容也是完全不同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范围一直在扩大,有说涉及60多个国家,有说70多个国家,甚至还有说涉及100多个国家的多种不同的描述。正向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完全是一个地理概念。所以,完全不在“一带一路”地理概念之中的墨西哥也要参加“一带一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抛开政治,如果单纯从经济合作的结果上来观察二者,“马歇尔计划”是对这个世界的撕裂,中国的“一带一路”则是对世界各个国家合作的促进。

实际上,“一带一路”也为各国的合作树立了样本,它是对现有的一些经济合作模式的弥补。大家都说,“一带一路”是对最有活力的东亚经济圈与发展最成熟的西欧经济圈的联接,但在这两大经济圈中部,有一个巨大的经济塌陷地带,我们目前就是通过这种联接,通过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让中国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中间地带国家同步发展起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蒙古访问期间就提出了,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近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中国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他讲过,希望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完全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是对世界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遗忘角落的弥补。这是我们今天在做中美某些国家战略对比时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中国并不寻求打破现有规则

封面智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将与美国倡导的TPP、TTIP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

王志民:一段时间内,学术界都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主导的TPP谈判是孤立中国的。的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会演讲中也提到过,TPP是要建立一种贸易标准范本。建立TPP的目的是美国要书写贸易规则,而不能让中国书写贸易规则,所以美国没有邀请中国参与TPP谈判,中国也没有主动要求加入TPP谈判。但TPP将来是不是就一定会孤立中国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TPP目前覆盖的12个国家,所占世界的贸易份额并不太多,除了美日,其他经济体的体量都比较小。

目前,由东盟牵头、中国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正在推进,RCEP是一个东盟10国加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六国,共涉及16个国家的贸易体系。RCEP极有可能在今年会谈判成功。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角度观察,RCEP与TPP对比,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正在推行的三大主要的贸易体系,一个是TPP,一个是TTIP,另外一个就是RCEP。我们应该看到,其实所有的贸易规则,实质上都应该是各方参与者相互受益的。目前以美国主导、主要面向欧洲的TTIP谈判,由于英国的脱欧,及欧盟内部对于美国的出发点有分歧,正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去年10月份,TPP谈判成功后,中国官方表达了较为温和的态度,并没有对TPP提出批评,甚至还持有欢迎态度。

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也好,参与的RCEP也好,及整个的国际经济战略布局,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我们并不寻求打破现有的政治、经济规则,而是对现有的规则进行弥补。所以RCEP实际上也是一个弥补。因为TPP并未把中国、印度、俄罗斯这些非常重要的大国囊括进去。但这些国家也是需要进行区域合作的,也是要寻求多方受益的,所以RCEP是对于TPP的有益补充。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亚投行,亚投行也是对于现有的国际融资机构的补充。目前全球性的金融机构中,缺少一个针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银行,所以基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经验,亚投行应运而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弥补,当然也同时给了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封面智库:中国日后有无可能参与到TPP中?

王志民:我觉得是完全有可能的。世界上大多数的经济规则,都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包容的。RCEP也很有可能欢迎美国的参与。也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也应该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并试图在其中发挥作用。中国在成立亚投行的时候,也希望美国、日本能够参与,但很遗憾,他们并没有参与。

中国应该与经济发达国家积极进行经济合作。包括一“带一路”,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思路,认为中国应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中国已经与法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签署了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协定。从制造业来说,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以中国为主的中端制造业,其他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端制造业,如果三方能够合作,那将是三方受益:发达国家可以得到市场,甚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中国可以借此向高端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向中端提升,形成各种优势互补,共同沿着价值链上升。

综合来看,区域合作组织,不应该是阻碍全球化的,而应是推动全球化的。全球化不可能突然间实现,一定是通过不同的区域合作组织进行推动,随着不同组织的扩大,逐步形成的。

封面智库:您最近在读什么书?能否给封面智库的粉丝推荐一下?

王志民:如果针对普通读者,想要更好的了解“一带一路”的相关的智识与背景,我建议可以读一下《数说“一带一路”》。如果系统了解的话,应该读读王义桅的《“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等书,都是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如果针对研究比较深入研究者,目前我正在读的《外国智库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风险防范指引》、《一带一路双向投资研究与案例分析》等书,都值得一读。

原文链接: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EGDJIL1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