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特稿】 邱兆祥:业精于勤 躬行一生

发布时间: 2016年12月05日 编辑:

邱兆祥:业精于勤 躬行一生

记者 刘璇

邱兆祥,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兆祥长期致力于经济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勤于笔耕,除在《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及《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400多篇论文外,还在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本。其代表作有《耕耘和探索——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文选》《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在学术高地上攀登——金融理论问题探索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金融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和《经济学理论漫笔》等。邱兆祥著作等身,是我校乃至我国金融学界具有很高影响力的金融学专家。邱兆祥因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而于2011年作为代表人物之一入选《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1卷)一书。

1993年邱兆祥被批准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2007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全国金融系统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10年和2011先后两次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特别贡献奖。

宁静笃学 少年立志

邱兆祥于19416月出生在湖北省万山丛岭环抱的利川市,祖辈原是书香门第,家境较殷实,后来中道衰落。邱兆祥祖父邱前模(字楷如)系原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学监,曾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并在新生的军政府里担任内务部长及总务科长等要职。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成果后,祖父邱前模为国事忧患成疾,后病逝于南京。邱兆祥的父亲邱殿樑曾在重庆保育园任职,1940年时死于发生在重庆市磁器口的“民勇号”翻船事件。邱兆祥自幼丧失父母,与祖母和小姑母相依为命,四处漂泊,历经风雨坎坷。

邱兆祥从小就对阅读社会科学类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成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他孩提时代心中的梦。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个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因家境不宽裕,上学不易,邱兆祥读书特别用功。1961年邱兆祥考入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因为自小就对人文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他报考的是中文系和历史系,不料却被分配到经济系,学习财政信贷专业。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油、肉、糖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定量供应的。邱兆祥因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较差,享受国家甲等助学金(每月10.5元,伙食费花去8.1元,剩下2元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大学四年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却内心充实。邱兆祥回忆道:“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思想大多比较单纯,生活也比较单调,文体活动有一些,但是比较少,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那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我们学校当时传达教育部对大学生的三大纪律要求。”那时对大学生的三大纪律要求是:第一,“要又红又专”。“红”是要重视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革命的人生观,“专”是要努力学好本专业课程。第二,“要服从组织分配”。毕业时必须要服从组织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第三,“不准恋爱”。在校期间,男女同学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许婚恋。由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多数都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激情。那时考上大学本科很不容易,硕士和博士极少,本科实际上成了最高学历。那时的大学生普遍崇拜革命英雄人物,不少人有理想和自己追求的梦,这个梦就是像革命英雄那样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邱兆祥说:“当时有三本书对我们那一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和《青春之歌》,另外,《牛虻》这本书对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有较大的影响。”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永远铭刻在那一代大学生的心灵中,激励着那一代的大学生去追求和奋斗。正是由于广泛阅读经典名著,锻炼了邱兆祥深入领会学术著作中的理论见解与思想内涵的能力,给他的学术思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在大学期间,由于受到谭寿清教授和候厚吉教授二位恩师的影响,邱兆祥逐渐对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以学习和研究经济金融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在北京高校任教的50多个年头里,他曾先后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执教。1988年后邱兆祥调入中国金融学院,先在学校编辑部担任《金融科学》杂志主编,后调入金融系任教。1992年,他被评为编审(正高职称),1995年转评为教授。1996年经中国金融学院的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部门批准,报教育部备案,邱兆祥获得了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并开始在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西南财经大学招收博士生。2000年时邱兆祥经暨南大学金融系当时的两位主要负责人的推荐和该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又被暨南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邱兆祥虽已年过六旬,仍破例被聘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邱兆祥同时担任三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数量也因而较多,现在已招收博士和博士后80多人,另外还招收了近60位硕士生,为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培养了100多位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邱兆祥所招收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毕业或者出站后,大都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栋梁和学术中坚。

邱兆祥曾兼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委员会(简称经团联)的学术部主任、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诸多学术机构的重要职务,并担任多家在经济金融学界有重大影响刊物的学术顾问。因参加经济金融学界的学术研究活动较多,使他能有机会认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几位与他相识、相交甚至成了挚友。邱兆祥与在中国人民大学有“祖师爷”称号的宋涛教授更是特别亲近。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的人物,宋涛教授不仅年龄大、资格老,而且学养深厚,性格耿直,生活十分简朴,待人谦和。1991年至1992年间邱兆祥曾住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招待所将近一年之久,协助宋涛教授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全书》(该书于19927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因邱兆祥被聘为该书的编辑部主任,所以他能有机会常去宋涛教授办公室请教。邱兆祥说:“宋涛教授年龄比我大得多,我与他有近30年的交往,对于我他是亦师亦友亦长者。”宋涛教授在世时,邱兆祥几乎每年都会登门去看望,亲聆教诲,感到受益匪浅。20世纪80年代初,经友人介绍,邱兆祥与黑龙江大学王慎之教授结识。“王慎之教授才智聪慧,学术功底扎实,勤奋过人,其著作之多在当时我无法望其项背。”王慎之教授当时在黑龙江省经济学界是公认的顶级经济学家,邱兆祥与王慎之教授年龄差不多,二人虽然经历各异,但却一见如故,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经常相聚,切磋学问,合作撰写论著,耳濡目染,对邱兆祥影响至深。赵海宽教授、张亦春教授和曾康霖教授以及已经去世的周升业教授和王克华教授都是我国金融学界大名鼎鼎的学者,邱兆祥与他们交往颇多,私交甚笃。他说:“在年龄上他们是我的兄长,在学问上他们是我的老师。我有幸能得到他们的悉心指点和帮助,内心一直感激莫名。”

笔耕不辍 砥砺前行

邱兆祥长期致力于经济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丰硕,著书众多。他除在《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金融时报》等报刊发表400多篇论文外,还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本。其代表作有《耕耘和探索——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文选》、《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在学术高地上攀登——金融理论问题探索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金融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和《经济学理论漫笔》等。邱兆祥的学术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泛,既钻研经典,又立足现实;既有对经济金融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又有对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看法;既有对经济学说史问题的研究,又有对现代经济学科分类和经济管理问题的见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兆祥活跃在中国经济金融学界,对诸如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国有银行改革、发展民营银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区域化、金融学科建设和金融教育以及金融高管薪酬和反对学术腐败等理论问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颇有价值的独到见解,经众多主流媒体和网络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是上述多个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邱兆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问题。邱兆祥早年致力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倾注十年时间和心血完成的学术专著——《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一书,是国内唯一一本全面系统探讨马克思货币理论问题的学术专著。该书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在该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该书中的“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文,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成熟程度,把马克思货币思想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论文从马克思最初涉猎货币问题的《论犹太人问题》开始,以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作为线索,对马克思货币思想的萌芽、发展到成熟,按照历史先后依次论述。从论文的分析和考察中,可以大体上看出马克思货币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脉络,以及货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内容浩瀚的经济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该文富有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在经济金融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该文曾被《金融科学》、《兰州学刊》、《学术交流》、《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和《金融与保险》等诸多刊物全文登载、转载或翻印,并先后获得“首届全国金融优秀论文奖”和“首届院校‘金晨’优秀科研成果奖”。

2)关于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邱兆祥先后撰写了《论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关于现代金融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金融学科建设》、《论创新是经济学者的基本价值观——兼论“独创”是成就大师级经济学家的必备条件》、《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和《非宁静无以致远——对我国金融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等20多篇研究经济金融学科建设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动态》等报刊上,系国内在该领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最多的理论工作者之一,也因此被同行的学者称之为研究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专业户”。邱兆祥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一书,是他在该领域耕耘多年的学术结晶。他的这些研究著作在融汇吸收国内外在经济金融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与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紧密,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金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理论问题。金融中心建设曾经是国内经济金融界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2003年针对国内金融学界的学者提出的在中国大陆可以建立多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观点,邱兆祥撰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张。他相继在国内权威媒体《经济日报》和《金融时报》上发表了多篇主张建设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论文。其中《国内大城市,谁能戴上金融中心的桂冠》和《关于国内大城市争当金融中心的若干思考》,是邱兆祥在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他通过对上海、北京等城市定位的论证,厘清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综合分析得出了上海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观点,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代表人物。邱兆祥公开发表的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的研究论文,其观点受到国内经济金融学界的瞩目,曾应深圳市、北京市及重庆市等有关部门的邀请,专门就这三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建设问题发表演讲,积极为国家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4)关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受到邱兆祥的格外关注。他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理论与实践》和《金融时报》等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达近50篇研究论文。邱兆祥在2003年撰写的《发展民营银行应该慎之又慎》一文中用近万字提出了对民营银行发展的独到见解。他在论文中指出,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差,民营企业老板又大多缺乏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经历,加之存在容易出现给关联企业发放贷款等问题。因此,对国内民间资本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还应该创造条件,努力做不少工作,在还没有做好设计监管规划和运行机制等准备工作之前,银行业对民间投资的开放必须慎之又慎。该论文公开发表后受到经济金融学界及银行监管部门的重视,经多家媒体全文或部分转载,使他成为经济金融学界主张谨慎发展民营银行的代表人物之一。

5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理论问题。货币区域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邱兆祥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均为他的博士生),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基于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在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势及制约因素等分析的基础上,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置于东亚货币战争的格局中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谋划,并提出了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战略。该项研究成果的分析和结论,对于在如何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民币区域化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人民币区域化可能出现的风险,科学制定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这项研究成果完成后,曾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在鉴定意见中写到:“从整体综合而言,这是一部有突破有创新的优秀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公开出版后,获得经济金融学界和读者的好评。著名金融学家吴念鲁教授先后在《金融时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书评,积极向读者推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

6关于反对学术腐败问题。近年来,学术氛围不容乐观,学术界浮躁之风甚嚣尘上,弥漫在经济学界的诸多不正常现象已经使得经济学家群体的操守和人格受到广泛的质疑。邱兆祥指出:“浮躁是学术界最为突出的学术腐败。”针对这种情况,邱兆祥撰写了《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学者要潜心做学问》、《也谈衡量合格经济学家的标准》和《论经济学家的人文精神》等七、八篇论文,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上,被国内及国外(如美国等)多家网站、刊物转载或引用。

此外,邱兆祥平素爱读一些文学作品,喜欢尝试用文学的手法阐释经济学理论,对撰写通俗性的经济学读物有浓厚兴趣。20世纪80年代,由他独自撰写或与人合写通俗经济学类六七本读物,如《政治经济学ABC》、《趣味经济学》、《货币漫话》和《漫话经济管理》等,为探索经济学理论的通俗化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邱兆祥因此于1992年成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大学之大 寄语学子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探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它负有大哲学家培根所倡导的发展知识的任务。针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从大学生到硕士到博士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执教经验和人生经历,邱兆祥有自己的培养态度和建议。他认为,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年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塑造人格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系天下、感恩社会的人文精神。只有具有这种人文精神,才能在学习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邱兆祥说:“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要有积极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以及奋发向上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本科教育阶段,要把培养本专业的扎实学科基础知识放在首要位置,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有力保障。在硕士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是数理分析能力,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说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在博士期间,学生应该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邱兆祥认为应该突出两点:第一是要突出“研究”两个字,重视引导研究生认真读书思考问题,关注探讨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生处于学术研究的最佳年龄段,思想活跃,容易探索和创新,是我国学术研究队伍中的一支非常重要力量。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引导研究生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能使这些学有所成的青年人的热情和能力在研究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学术研究的繁荣。2003年以来,邱兆祥更加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生合作编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2012年出版的《在学术高地上攀登》就是邱兆祥和学生合作编写的,还有2015年出版的《金融改革理论问题研究》,汇集了他多年来与研究生、博士后通力合作的部分成果。他说:“这两本集子既是我和学生们教学相长、集体合作的结晶,也是我们浓浓师生情谊的记录。”邱兆祥还认为,应当特别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衡量研究生是否为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标准是看有没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既需要研究生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邱兆祥特别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要多读书特别是要重视读经典著作。”他将经典名著比喻为一座座金山,如果能够认真研读并理解消化一部经典著作,就如同挖掘到一座金山,必定会有取之不竭、享用终身之功效。对于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他指出,职业是一种召唤,任何一种职业都包含着一系列的期望、规范和要求。我们选择某种职业的时候,不仅选择了可能带来的利益、声望、荣耀和尊重,也选择了可能带来的风险、失落、困顿和付出。因此,职业选择是一种自觉地价值认同,一种自省的生存状态。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服务观念和奉献意识,有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

邱兆祥谈到,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特点是经济学内部和学科间的交叉性日益加强,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专业性和综合性是两个同时进行的并行不悖的趋势。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不博就不能专,只研究一个狭小方面,视野不开阔,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处在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的财经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争取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才,同时还要尽可能多的学习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争取成为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通才。邱兆祥说,掌握多种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思路更广阔,更具有创新精神,更容易创造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出于对所学专业的挚爱和做点学问的理想追求,自跨进北京高校的门槛开始,邱兆祥便常年蛰居于书斋,倘徉在经济金融学的园地里,致力于探索和耕耘。邱兆祥说他虽早已年过七旬,虽也曾历经人生的坎坎坷坷,仍会坚持向着理想前行。邱兆祥这一生视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为割舍不掉的嗜好。由黑发至皓首,从而立至耄耋,学术梦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学术研究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活动之中,研究问题,做学问,写文章,不仅是他职业上的爱好,也成为他的人生“最高支撑点”,构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根和“安身立命”之本。

德国大诗人歌德在《智慧的锦囊》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享受自己正在做和已经做好的事情的人是快乐的”。邱兆祥说:“人生的快乐有万千种,只要做好自己孜孜追求和挚爱的事业必定能从中获取快乐。”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让自己愉快的领域发挥潜能而实现的。邱兆祥说,著名作家姚雪垠晚年在《抒怀》一诗中写道:“鲁阳时晚戈犹奋,弃杖成林亦壮哉。”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年迈也要像鲁阳公挥戈般坚持战斗,继续执笔写作;要像夸父逐日一样,死后手杖化作桃林,造福后世。邱兆祥在采访中最后说到:“学海无涯,生命不息,我就仍然会在学术研究高地的坡道上爬行不止,希望能为祖国的经济金融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事业上添砖加瓦,竭尽一己锦薄之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