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筑牢校园防线 温情守护共筑平安校园(一)
——织密校园交通“智慧防护网”
校新闻网讯(党委宣传部稿)在平安校园的建设进程中,我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部署要求,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与柔性管理措施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柔性引导”校园安全治理,严控校园车速、综合治理电动自行车、聚力校警共治,构建起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织就一张覆盖校园交通各个环节的“智慧防护网”,让安全治理更有深度,也更具温度。
严控校园车速:技术与制度双重保障
为进一步严控校园车速,学校安装彩色减速带与超速监测系统,并同步启用超速违规通报机制,智慧赋能校园安全管理。一道道彩色的减速带在强制减速的同时,以其温暖的色调赋予了冰冷设施以人文温度。在夯实这一物理基础之上,学校更通过制度与技术手段多层布防。2024年6月,学校印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机动车管理规定(修订)》指出,校园内所有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严禁超过20KM/H。在惠中大道等重点路段安装的5台超速监测设备全天候运行,实时监测过往车辆速度,对超速违法行为进行系统采集。保卫处每月形成系统台账,定期面向全校通报校内机动车违规超速情况。对于严重超速车辆,将被列入“校园交通违规黑名单”,并取消入校权限。此外,学校安设车行道无人值守设备3台,并在地库出入口安装声光报警系统。一年来,学校车辆超速率、交通安全事故率显著下降,安全治理发挥实效。



校园交通精准治理:大型车辆闭环管控与电动自行车溯源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校园交通秩序,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我校正积极践行“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的现代校园交通管理理念,针对不同车型特点,采取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在大型车辆管理上,体现了“从严审批、全程监管”的刚性原则。通过“UIBE平安校园”平台的三级审核(申报单位初审、保卫处复核、门岗终审放行),以及入校后的规定路线、规定时间和随车安全员制度,构建了从入口到出口的闭环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上,则展现了“数据赋能、服务为本”的柔性智慧。我校于今年7月发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试行)》,为全校千余辆电动自行车完成“一人一车”信息绑定,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数据赋能、溯源管理”的智慧升级。依托电动自行车管理信息平台,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可快速溯源、及时联系,极大提升了应急效率,且形成了有效的柔性约束。此外,保卫处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校园电动自行车通行证办理采用线上与线下并行的“双通道”办理方式,践行了“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服务理念。

校警联动共治:构筑交通安全教育合力
在交通安全管理、校园交通规划、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学校积极与属地交管部门开展合作交流,先后7次获得“北京市市级交通安全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称号。定期召开交通安全联席会,近一年面向全校师生发布校园交通安全通知、提示22篇;新生入学教育期间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面向新生开展线上线下安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操培训,举办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氛围,切实让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每年对全校交通标志线进行复新,配合国际化校园环境新增交通安全提示双语牌20余套。此外,在迎新、国际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当日,保卫处联合属地公安部门,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切实履行校园内部道路的安全管理责任。
守护校园交通安全,是一个动态化的长期课题,也是一项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从超速的“精准提示”到“溯源管理”,再到校警共治的强大合力,一系列举措共同勾勒出我校交通安全治理的新图景。科技的有力支撑和充满人情味的柔性引导,使得校园交通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发挥实效,安全意识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智慧”与“柔性”并重的治理模式,全力营造一个让师生安心、舒心的校园交通环境。(撰稿:于璐 胡瑞丽 审稿:陶好飞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