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一批批贸大援派干部教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奔赴西北边疆、雨林深处、基层乡镇,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克服困难、倾情投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授课经验、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到边疆基层,深深植根于受援地区的沃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为深入挖掘我校援派干部群体的先进事迹与心路历程,展示我校干部教师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组织部特别策划推出“援派干部风采录”系列专题报道,将笔触聚焦这些可敬可爱的援派干部教师,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怀,汲取奋进的力量,共同凝聚起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磅礴伟力。
校新闻网讯(党委宣传部稿)刘宇阳,现任校友与基金工作处副处长。曾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人力资源部人事处借调,任人事经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人才京郊行”第十六批挂职干部,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在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参加“人才京郊行门头沟房山灾后恢复重建专项工作”,负责指导产业转型和文旅项目设计。刘宇阳突出的工作成绩受到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度肯定,其先进事迹受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易、中国经贸文化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6月,接受北京卫视专访,拍摄纪录片《沃土新生·刘宇阳》。

当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冲毁房山区农田,他毅然走向受灾的村庄;在石楼镇斑驳的砖混老屋前,他带着学生测量每一寸需要重生的土地。刘宇阳用一年挂职时光,从高校到田野,为京郊乡村振兴重绘蓝图,写下别样注解。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遭遇了有仪器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强降雨过程。房山区,正是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后,北京市统筹规划,大批干部专家投入到灾后重建中,刘宇阳就是我校应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人才工作局选派需求,赴房山区石楼镇开展此次“专项服务”的挂职干部,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
指导产业转型 跨界破壁突围
刘宇阳挂职的石楼镇是一个传统农业镇,其支柱产业是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房山区重要“菜篮子”基地之一。根据北京市灾后重建总体思路,镇党委围绕“绿色生态休闲宜居”功能定位,明确了全镇域打造国家3A级景区的发展路径。如何破解产业转型难题,如何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这是摆在刘宇阳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石楼农文旅产业可开发的优势项目很多,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要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就要变输血为造血。锚定这个目标后,刘宇阳到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筹建镇属文旅平台公司。当他经多方走访了解并确认唐朝“苦吟”诗人“贾岛”(唐范阳人)就是今天北京房山区石楼镇人,其衣冠冢就坐落于石楼镇二站村贾公祠内,经房山区文物保护所考证并授予文物保护单位时,刘宇阳便锁定了“贾岛”这个响亮的本地文化IP,公司名称“北京石楼贾岛文旅有限公司”呼之欲出。他凭着一股韧劲,探寻贾氏族谱,顶着炎炎烈日在两周之内跑遍全镇12个村,挨个向村两委干部宣讲镇党委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号召全村加入镇属文旅公司,终于在2024年6月28日,成功注册公司。公司成立之后,刘宇阳开始设计研学项目课程,推动镇域农业企业向农文旅企业升级转型,承接劳动教育研学课程。截至刘宇阳挂职结束时,公司实现直接营收近十万元、间接引流较2023年增长400%。
这极大激发了镇属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以镇属文旅平台公司为首的文旅企业联盟。刘宇阳积极奔走,设计了“贾岛文创产业园”标识,制定园区发展详规,并启动了产业园的申报工作,同时通过提高文旅企业联盟的主体评级,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打造石楼品牌 实现零的突破
石楼镇下辖12个村,每个村须找准自己的发展与定位,强弱项、补短板,探索各自文旅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突破口。刘宇阳经过详细调研,发掘了石楼镇梨园店村和杨驸马庄两处基础较好的文旅资源,完成文旅体验基地申报工作,并带领学生团队撰写两万字《乐益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改进方案》,推动镇域文旅体验基地品牌化发展。
根据襄驸马庄村的整体规划,对现有民宿进行改造升级,刘宇阳带领学生团队撰写五万字的《等级民宿改进方案和项目计划书》,并聘请四所高校的专家和团队进行指导彻底改造。短短几个月,受灾的村落,两处斑驳的砖混老屋华丽转身,分别获得北京市乙级、丙级民宿,实现镇域乡村民宿等级提升的重要突破。
石楼镇物产丰富,品质上乘,有机果蔬、食用菌、鲟鱼鱼子酱、河豚、桑叶茶、来子鸡、高筋面粉、玫瑰鲜花饼不胜枚举。但是好东西却卖不上好价钱,必须整体设计、整体包装、整体营销。因此,刘宇阳走访调研镇属16家农业企业,整体设计镇域文旅伴手礼及“石来运转”标识,整体包装推介营销石楼礼物,筹建并推出了镇域电商平台微信商城小程序测试版。与北京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中心成功对接,突破准入壁垒,指导6家企业完善相应的资质材料,保障食品安全与可追溯性,推动本地优质农产品走进北京高校,实现“农校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其中部分企业入选高校工会的联采商城。

推动智慧升级 赋能文旅发展
“酒香也怕巷子深”,镇政府致力于将石楼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镇,就需要利用现代媒体手段,让人们听说石楼、了解石楼、爱上石楼。刘宇阳筹建石楼贾岛文旅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官方号“来石转运”,带领学生团队拍摄并发布了“石楼筑梦”“悠宿逸游”两个系列八段视频和九篇推送,推进镇域新媒体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推介石楼农文旅企业,整体提升石楼文旅品牌与知名度。
通过“数字京村”项目,筹建“数字石楼”小程序,并与镇域农文旅企业逐一洽谈,推进镇域所有企业入驻小程序并完成商户培训,启动石楼文旅地图VR拍摄,为石楼镇乡村旅游平台引入一系列智能设备,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网络,为游客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体验,为景区管理和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刘宇阳按照镇党委部署积极筹备石楼文旅发展大会,策划了石楼魅力游、文化诗词游、艺术研学游、水绿田园游四条旅游线路并对接公司拍摄3D演示沉浸式体验VR视频推介石楼,招商引资,推动农旅融合产村一体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石楼力争在全区做文旅示范镇的优等生。

深化校地合作 建立长效机制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刘宇阳推动我校研究生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和校团委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落地石楼镇,并带领我校两期“千村千企千红”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和一期寒假研究生实践团队,对石楼镇“文旅体验基地”和“乡村民宿+”进行升级改造,荣获2024年首都高校服务乡村行动计划二等奖。刘宇阳还积极联系我校专家学者,为镇产业规划、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提供咨询建议,同时为特色文旅项目的市场化运营及发展策略等提供调研与企划服务。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石楼的大街小巷,镇域的全部12个村庄都留下了刘宇阳坚实的足迹。一年的基层乡镇工作,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劳同思,在汗水中深化了人民感情,在实践中锤炼了党性修养,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了自我突破。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真情感应时代脉搏。这段乡镇挂职经历,不仅让他读懂了“中国农村”的厚重底色,更让他找到了作为一名高校干部的使命坐标——既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勇攀“高峰”,更要扎根基层“沃土”。未来,刘宇阳将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好这条“知行合一”的道路,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撰稿:赵文凤 审稿:乔雪竹)